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县人民政府文件   > >  姚政通
姚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姚安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姚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访问量:86259 | 发布时间: 2022/1/20 15:49:32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

《姚安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十七届县人民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姚安县人民政府

2022年1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姚安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及省州党委政府号召,在保障粮食生产和稳步推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工作的同时,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州委“1133”行动和县委“一乡两城三基地四产业”发展思路,按照“一坝一路”产业空间布局,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培育“牛、花、菜、果”等高原特色主导产业,切实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和有机农业示范创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成果。“十四五”时期,打造“绿色食品牌”,着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做强肉牛、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业,走有机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仍是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根据相关要求,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姚安县特色产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州委“1133”行动和县委“一乡两城三基地四产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稳粮烟、兴果蔬、强桑畜”的总体要求,强基础、转方式、调结构、创特色,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全县优势产业培植规模不断壮大,“花、牛、菜、果”四大主导产业迅速发展,“一坝一路”产业空间布局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标准农田、特色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机农业示范创建初见成效,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牌认证成效明显。

1.主要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花卉产业。姚安县以争创全省“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示范县为目标,持之以恒建基地、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坚定不移加快花卉产业发展。到2020年末,全县共发展花卉面积1.12万亩,其中,观赏型花卉4200亩、食用型花卉3700亩、药用型花卉2900亩、苗圃绿化类花卉400亩;培育经营主体52个,其中龙头企业14户、合作社9户、专业大户32户,从业人员3700多人,建成高端化、设施化、智能化花卉温室基地9个1580亩,生产鲜切花17000万枝,实现农业产值7549万元,加工产值13695万元。花卉产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个,注册商标2个。

——蔬菜产业。到2020年末,全县种植蔬菜17.46万亩(含复种面积),产量30.02万吨,实现农业产值78386万元。全县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认定面积38万亩,绿色食品基地认定1万亩,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达标面积3.1万亩,全县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7个,绿色食品认证26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认证1个。20个农产品获得商标注册,3个商标获“云南省著名商标”,1个产品获“云南名牌”产品称号,5个产品获“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

——肉牛产业。目前,全县已创建“一村一品”肉牛专业村10个,2020末全县存栏肉牛94259头、出栏24678头,肉产量3431吨,产值达到5亿元,肉牛加工产值为27200万元。 到2020年末,全县从事肉牛养殖的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小微企业108户、专业合作社17个,年存栏10头以上养殖户516户、百头以上26户、千头以上2户。

——水果产业。到2020年末,全县水果面积达3.8万亩,其中软籽石榴2万亩。产鲜果3.98万吨,全年鲜果总产值1.53亿元。带动贫困户1581户种植水果面积达5233亩,产量0.2万吨,销售收入2445万元。

2.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全县库塘总蓄水能力达1.16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达9571万立方米,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58%、60.1%和52.5%,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 51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得到加强。

3.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构建“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经营模式。2020年末,全县发展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91户,家庭农场51户,种养殖大户2024户,规模化集约生产初见成效。

4.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打造姚安坝子10万亩“高原特色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目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6亿元、吸引社会资本3亿元投入园区建设,建成了一批集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温室花卉、有机蔬菜、生态肉牛和优质水果基地,初步形成了“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融合发展格局。

5.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效明显。以有机农业示范县建设为引领,紧紧围绕“一年有起步、三年见成效、五年成体系”的目标,全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品牌化提升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全方位传播“姚安山药”“姚安豌豆”“菖河蜂蜜”等品牌名片,着力打造姚安“荷城绿色蔬菜”“荷城花卉”等农产品品牌。通过努力,近几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认证产品数量逐年明显增加。截至2020年12月,全县累计65个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认证面积109078.145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个94995亩,绿色食品证书49个产品,认证面积13070.195亩;GAP基地认证一个认证面积1150亩。“姚安山药”“姚安百合”“姚安豌豆”和“姚安软籽石榴”等4个产品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6.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一是科技推广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以粳稻为主的优质粮年推广种植面积达6万亩、优质油菜4万亩、玉米7万亩;晚秋套种成为农民增收新支点。二是科技推广综合配套技术应用显著。全县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猪杂交改良覆盖率达80%以上,动物防疫免疫密度保持在99%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52.5%,农产品质量综合监测率达99%以上。三是实施农业重大项目的能力增强。全县累计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项目8万亩、粮食作物间套种增粮项目16万亩、地膜玉米种植项目1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8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1%。

(二)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1)战略性机遇。姚安地处长江上游,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辐射区。国家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为姚安“十四五”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拓展了新空间。《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及云南省发展八大产业,为姚安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创造良好契机。

(2)政策性机遇。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稳定生产,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用地指标等政策,为夯实姚安“鱼米之乡”美誉提供了新的政策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把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对云南提出的“五个着力”之一,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云岭大地,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省委、省政府正确认识和把握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在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符合国家高质量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已多次写入中央 1 号文件。省、州、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列为着力推进重点产业之一,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不断完善。

(3)发展性机遇。随着昆楚大、楚姚两条高速公路全面建成通车,地处昆明、大理、攀枝花三大城市交汇点的姚安将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东联昆明、南出缅甸、西迎大理、北进中原”的交通交汇点,成倍增长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为姚安放大自身优势,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开放,推动姚安农业农村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滇中引水工程姚安段的建设,困扰姚安多年的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在“十四五”时期终将得到解决,必将释放出姚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巨大产能。“十三五”期间,姚安县作为全省第一批率先脱贫摘帽县,抢抓先机,切实加大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在姚安坝子三大产业带和44个贫困村建成了一批高端化、设施化产业基地,创建了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将在“十四五”期间释放强大的产业发展红利。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智慧农业,必将成为姚安“十四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4)需求性机遇。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普遍增强,食物消费结构正加快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追求“绿色、生态、环保”日益成为消费的基本取向和选择标准。休闲观光、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将迎来更多发展空间,有利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生态肉牛、优质花卉、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逐步受到省内外消费者青睐,外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依托光禄古镇亮丽名片发展的姚安农旅融合产业势必得到质的飞跃。

2.面临的挑战

(1)面临激烈的区域同质化竞争。国内大部分省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开发特色优质农产品,对全省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构成新的挑战。省内县域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姚安县与周边元谋、大姚、南华、禄丰等兄弟县对比,姚安在国土面积、耕地面积、人口等规模体量上没有优势,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更无明显优势,同时全县区位、交通、水利、城镇、园区优势尚未转化为发展优势,对周边生产要素的吸附能力明显弱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域,在区域发展竞争中,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2)面临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姚安山坝结合农业特点明显,地处滇中冬春传统缺水干旱区,气象灾害频发,生产方式依然粗放,高强度种植致使地力有机质下降,化肥农药广泛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生存与生态、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大。姚安经济发展正处在主要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建设用地指标需求问题突出,农业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面临较高的粮经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确保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基本要求,“保饭碗”和“促增收”的双重要求给农业产业结构特别是粮经结构调整带来更高要求。加之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发展趋缓、农业经济市场风险加大、新冠肺炎疫情长期影响、用工成本增加、物价上涨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需要地方财力解决的各项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4)面临松散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体系。在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统筹考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进一步明确其定位、方向、目标、政策措施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绿色食品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划。部门合作协调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绿色食品工作部门与农业各产业主管部门加强工作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还要加强。绿色食品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部分企业重认证轻管理及长期维护、标准化生产不能真正落实到位,有损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品牌形象。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抓手,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县委“一城一廊四产业三定位”的发展思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走绿色化、有机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经济,巩固提升“粮、烟、桑、核桃”传统产业,积极发展“中草药、山药、魔芋、水产养殖”新兴产业,全产业链打造“花、牛、菜、果”四大主导产业,努力使姚安农业发展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化农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重点推进原则。本着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能长久发挥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确定和安排特色产业项目。因势利导,注重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原则,每个乡镇要确定一个主导产业,每一个村发展一个主导产品,集中发展,重点推进。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强化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模式,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绿色产业链,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滇中城市群、西南地区、华南沿海乃至南亚东南亚国家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激发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自发拓展市场渠道、扩大市场规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依法流转。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拉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农业投资热情。

——坚持融合发展原则。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培育“农业小巨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绿色食品加工业,带动一产和三产同步发展。突出优势,发展特色,形成适度规模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展现“山坝结合”特有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之乡。

——坚持品牌引领原则。以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为抓手,培育一批区域性公共品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培育一批知名产品品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产品的高品质来提升品牌的号召力。全面落实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化生产,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坚持质量管理与标志许可相结合的基本制度,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县主要特色产业取得显著进展,“花、牛、菜、果”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打造基本形成,“粮、烟、桑、核桃”传统产业和“中草药、山药、魔芋、水产养殖”新兴产业稳步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把姚安县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绿色食品牌”优势示范区、全省“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示范县、滇中花卉生产交易中心、滇中现代冷链物流商贸服务中心、休闲观光农业之乡(滇中新花园)。

——“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10%左右。其中花卉、蔬菜、肉牛、水果综合产值实现“5年翻番”,年均增幅15%左右。

——建成一批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围绕打造“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总体部署,按照“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发展要求,围绕肉牛、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集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加工型产业园区。2025年,全县农业产业园区达5个以上,园区产值达40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2.4:1。

——培育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到2025年,绿色食品认证达到100个以上,有机产品认证达到20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5个以上,有机农业示范县创建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绿色食品产业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总产量占全县食用农产品总产量20%以上,绿色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绿色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公信力、认知度明显提升。

——到2025年,发展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个以上、专业合作社达到400个以上、家庭农场达到100个以上、农业庄园达到20个以上、种养大户达到2000户以上。

——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全县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6528户24377人。

四、重点产业和任务

(一)粮食产业

1.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以中低产田地改造、灌区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形式,重点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排保障能力、土地平整、改良与培肥土壤等措施,形成高稳产综合生产能力。以栋川镇、光禄镇、弥兴镇、官屯镇坝区为主突出优质水稻种植,在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山坡地发展玉米、粮豆种植,晚秋突出套种粮豆,小春宜种尽种。加快推进姚安县优质米产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确保粮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

2.加工提升工程。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成果,快速提高优质稻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姚安县粮油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使优质稻深加工和副产品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达50%,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30%。

3.三产融合建设工程。推进姚安县粮食交易市场的建设,完善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出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宣传和推广。

4.产业品牌化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良种技术推广,通过配套服务提高良种覆盖率;持续开展水稻等粮食高产创建科技示范活动,以高产促高效;完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逐步扩大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和其他生物防治技术;扶持发展适用农机技术,促进规范化种植,降低劳动消耗和生产成本;组织进行“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创建品牌,提高品牌效应,拓展品牌市场。

5.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工程。加大对县内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完善“双绑”机制,通过企业的良性运转带动区域内农户实现增产增收。重点建立健全粮食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

(二)花卉产业

1.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花卉无土化”发展方向,依托姚安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花卉产业发展强劲的势头,把花卉产业培植与光禄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土地流转、加大资金争取及整合投入力度,积极引入省内外知名花卉营销企业,引入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合作投资,创新发展机制、丰富花卉品种,形成以鲜切花、盆花为主导,绿化观赏苗木、花卉加工及配套服务业共同发展的“大花卉”产业格局,把姚安县打造成云南重要的花卉产销中心之一。在栋川至光禄福禄大道沿线规划建设1万亩高端化无土栽培大棚,装备水肥、供温、补光、控湿控温等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系统,配套分级、包装、冷藏、物流等产地加工设施,辐射带动栋川、光禄、官屯等乡镇发展2万亩优质花卉产业基地;引入昆明国际花拍中心合作打造联结滇中滇西、辐射中原及四川、拓展东南亚的昆明花拍中心“姚安优质货源集货中心”。到2025年,创建10个“一村一品”花卉专业村,花卉种植面积达3万亩以上,花卉产业农业产值达30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0亿元以上,带动5000户以上农户人均增收达5000元,花卉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3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0亿元、三产产值达10亿元),把姚安县打造成滇中花卉生产交易中心和滇中新花园,创建全省“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示范县。

2.加工提升工程。一是以草海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实施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项目,以发展花卉产品精深加工业为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加工工艺、生产装备及管理等先进的尖端项目,提升花卉产品加工科技水平。三是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深度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消费前景广阔的花卉特色产品。四是打造知名品牌,进入高端市场。

3.三产融合化建设工程。姚安县花卉产业发展要与光禄古镇旅游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相结合,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主要是加快花卉园区建设和发展庄园经济。依托宜居荷城和光禄古镇开发建设打造创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以综合示范园、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园、以“百花园”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园为主体的农业精品示范园;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在全县形成生产有基地、产品精深加工有园区,光禄古镇及洋派水库旅游观光一条线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4.产业品牌化建设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种植规模;建设冷链物流体系,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发展无土化栽培,提升花卉品质,加大对重点经营主体扶持力度,持续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推介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营销,发展“互联网+花卉”,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花卉电子信息服务网络,最终实现生产、流通、销售、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5.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工程。培育花卉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的方式加入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花卉产业发展,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稳定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是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扩宽渠道筹集资金。构建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花卉产业,从根本上改变投入不足的状况。二是整合项目资金投入。要整合全县财政涉农项目资金,投向花卉产业化开发,以加强花卉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花卉龙头企业建设,提高花卉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三是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力度,建立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做优做强花卉品牌。

(三)肉牛产业

1.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肉牛规模化”发展方向,遵循“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原则发展姚安生态肉牛,紧扣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两大主题,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放牧与舍饲结合,养殖规模与草地生产能力配套的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要求,以品种改良、科技培训、项目扶持为抓手,抓实“草畜配套、规模养殖、科技支撑、扶持龙头、品牌打造、社会服务”六大措施,落实粮改饲、退牧还草、退耕还草、现代草地畜牧业示范、云岭牛产业化等工程,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省级肉牛生产基地县建设进程。根据姚安县及周边乃至省内饲草料资源条件、现有肉牛产业基础、发展优势及潜力,按照“6区”布局产业基地。即姚安肉牛养殖重点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域为栋川镇、官屯镇、太平镇、光禄镇、弥兴镇5个乡镇;饲草料生产加工区,重点在栋川镇、光禄镇、弥兴镇、官屯镇发展饲草料生产和加工;肉牛屠宰加工区及冷链物流配送区,重点建设肉牛屠宰、加工、牛副产品深加工、牛肉及副产品的冷链建设、牛肉直供冷链网络、物流配送及产品交易市场等项目,研发牛头蹄骨血深加工,拉长牛肉生产产业链条;肉牛产品深加工区,重点建设牛肉食品深加工和牛皮深加工等项目;有机肥加工区,重点是开展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建设一座年产万吨有机肥加工厂;肉牛养殖展示体验区,重点是建设集肉牛养殖、肉牛展示参观、餐饮及娱乐为一体的低碳循环高效肉牛生态经济产业区。到2025年,创建10个“一村一品”肉牛专业村,打造10个存栏1000头以上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发展50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全年肉牛存栏20万头,出栏10万头,肉牛产业农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7亿元以上,带动肉牛养殖户人均增收4500元,肉牛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5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1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0亿元、三产产值达5亿元)。

2.加工提升工程。依托草海工业园区,通过肉牛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肉牛产业的价值链,千方百计加大牛肉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肉牛龙头企业培植力度,通过外引内培,切实加强与国内省内大型肉牛养殖及加工企业和县内主要肉牛养殖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和引进外来资本,培强做大肉牛养殖和加工企业,规划建设肉牛屠宰、肉牛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及饲料加工为一体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生产各类肉牛产品,打响品牌,开拓市场,壮大全县肉牛产业的发展。

3.三产融合化建设工程。完善全县畜牧市场建设,以姚安县大牲畜交易市场、光禄畜禽综合交易市场为载体,积极探索“E+”网上营销方式,扩大畜产品营销影响力。积极鼓励支持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参与畜禽产品的经营流通,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内外相连的营销队伍,拓展畜产品的流通渠道和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完善畜产品信息网络,大力推进畜牧信息入乡工程,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加快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程度;依托光禄古镇和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打造牛品种展示参观体验园区、牛文化主题公园以及具有姚安特色的餐饮文化产业。

4.产业品牌化建设工程。加大重点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继续举办“云南姚安牛展会”等活动全力创建姚安肉牛品牌,多渠道宣传姚安牛、打响姚安品牌。在规模饲养、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多渠道扩大姚安肉牛的市场影响力。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多种市场主体推进姚安肉牛商标注册、“绿色食品”认证,开发特色肉牛产品,做大品牌、创知名品牌,提升姚安肉牛的知名度、影响力。

5.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工程。加强肉牛产业经营主体和经纪人的培育,鼓励农户加入肉牛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家庭林场)+农户”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促进区域内脱贫户增收致富。一是以良种推广为核心,建立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覆盖面。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推广步伐,提高肉牛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加强市场建设,搞活肉牛产品流通。四是以粮改饲工作为重点,积极推进畜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是加大科普培训,提高全县科学养牛水平。六是强化肉牛良种繁育,扩大养殖规模。七是开展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四)蔬菜产业

1.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蔬菜绿色、有机化”发展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时令蔬菜外销为重点,着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以打造南永公路沿线5万亩绿色蔬菜产业园、弥兴坝子1万亩有机蔬菜产业园为重点,辐射官屯、前场、大河口等乡镇,加强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和品种引进,突出花菜、叶菜及菜豆类优质品种布局,强化科技支撑,规范生产技术规程,强力推进打造绿色、有机蔬菜品牌。到2025年,创建10个“一村一品”蔬菜专业村,发展蔬菜种植15万亩以上,产量30万吨以上,外销量28万吨,蔬菜产业农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6.5亿元以上,带动蔬菜种植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蔬菜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5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1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0亿元、三产产值达5亿元)。蔬菜标准化生产比例达65%,商品化处理率达75%,产业化经营比例达80%,“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达30个,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把姚安县打造成省级蔬菜生产大县。

2.加工提升工程。以草海工业园区为依托,完善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多元化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实施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项目,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加工工艺、生产装备先进的农业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科技水平,鼓励企业上市旺季进行深加工,制成蔬菜即食小食品、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等,缓解集中上市压力。

3.三产融合化建设工程。充分依托广阔富饶的坝子、深厚的农耕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洁净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等资源优势,用活蔬菜集生产、生态和生活于一身的潜力优势,强化“接二连三”的产业链条延伸,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打造集田园景观、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文化传承保护、度假游乐综合产业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向“两型三化”转型升级,将姚安坝子装扮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四季可游的休闲农业之乡,从而实现蔬菜产业升级和三产融合发展。主要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和发展庄园经济,依托宜居荷城和光禄古镇开发建设带动姚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打造蔬菜综合示范园、科技示范园、设施农业园、观光休闲园等主题示范园区,重点打造“百菜园”精品农业庄园;以草海工业园区为依托建设蔬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在全县形成生产有基地、产品精深加工有园区、光禄古镇及洋派水库旅游观光一条线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4.产业品牌化建设工程。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积极进行蔬菜“三品一标”和“绿色食品基地”申报,以稳面积、强科技、增产量、提质量;面向市场信息优化品种结构,以求产销对路;规范生产技术规程,严控产品质量,强化绿色、有机品牌建设为补短板重点,同时强化“姚安豌豆”“荷城生态蔬菜”、绿色有机等品牌建设,把姚安县建设成为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南亚的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中心。

5.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工程。以促进区域内脱贫户增收为目标,以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在脱贫地区适当增加种植面积,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鼓励和引导脱贫户采取多种形式参与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脱贫户的稳定收入。一是加强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集中整合项目和资金,建设以设施栽培为主的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提高产量、品质和栽培效益。二是要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企业技改,加大对龙头企业和蔬菜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植力度,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蔬菜产业组织化水平。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大科技教育培训力度。四是健全市场体系。加快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和种子交易市场建设;借助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开拓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兴营销渠道。

(五)水果产业

1.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水果特色化”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重点突出软籽石榴种植,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优质水果。高起点、高标准新建一批现代水果产业基地,改造一批传统水果产业基地,提升果品品质,提高种果收入。加快发展采后商品化处理,推进精深加工,强化品牌创建、市场打造和果园休闲观光功能开发;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技术开发、质量监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仁草公路沿线规划建设2万亩软籽石榴庄园基地;辐射带动前场、太平、左门、适中、官屯、大河口等乡镇发展1万亩冬桃、红梨、蓝莓、猕猴桃基地。将草海工业园区特色水果加工、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成销售姚安、收购楚雄、辐射滇西的特色优质水果集散中心。到2025年,创建5个“一村一品”水果产业专业村,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水果产业农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3亿元以上,带动水果种植户人均增收达2000元以上,水果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亿元、三产产值达5亿元)。果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达20%,优质果率达8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率达60%,精深加工率达20%以上。实现水果产业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的精品果业发展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创建省级优质水果(软籽石榴)重点县。

2.加工提升工程。依托草海工业园区冷链设施和软籽石榴分拣车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企业进驻姚安,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水果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和水果产品精深加工投入力度,延伸水果产品产业链,打造水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和协调加工企业和种植户的联系,形成生产加工一条线。

3.三产融合化建设工程。建设和完善姚安县水果交易市场,积极支持农户和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电商平台,大力宣传“姚安石榴”,发展“互联网+”,加快培育林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紧密种植户和市场的联系,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支持主体发展以水果采摘、观赏、种植体验为主的水果农庄,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姚安县水果产业三产融合发展。

4.实施品牌化建设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伸林产品产业链,打造水果产品品牌,提升水果产品附加值,支持和协调加工企业和种植户的联系,形成生产加工一条线;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以现种植成功、并具有地方(姚安)特色的姚安软子石榴、云南红梨品种为重点,组织进行“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创建品牌,提高品牌效应,拓展品牌市场。加大对水果生产经营重点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建设和完善姚安县水果交易市场,积极支持农户和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加快培育水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

5.联农带农机制健全工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政府服务机构,增强科技队伍力量,强化水果产业规划,加强技术服务;支持、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团体为果农提供社会化服务;探索“政府促动、合作社牵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的运作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种植户的利益。

(六)魔芋产业

1.基地标准化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山区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土壤洁净和立体气候明显等资源条件,以“扩面积、强科技、促生态、深加工、增效益”为抓手,优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探索“林果+魔芋”套种模式,重点在前场、适中、太平、官屯、左门等乡镇适宜区建设魔芋种植基地,推进标准化规模种植,推进魔芋精粉加工和精深加工,促进魔芋产业快速发展。到 2025年,创建5个“一村一品”魔芋产业专业村,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到 3万亩以上,鲜魔芋产量7.5万吨以上,魔芋产业农业产值达3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5亿元以上,带动魔芋种植户人均增收达5000元,魔芋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达3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亿元、三产产值达1亿元)。

2.加工提升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进驻姚安,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大力倡导校企合作,通过技术革新,开发魔芋粉等产品延长魔芋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

3.三产融合建设工程。强化农户和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市场的联系,加大对专业合作组织和魔芋经纪人的培育工作;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发展电商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物流仓储和配送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

4.产业品牌化建设工程。组织和鼓励主体按照省州要求,积极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参与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和楚雄州“10优农产品”申报,打造姚安魔芋产业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会,向社会推荐姚安魔芋产品,提高魔芋产业知名度;指导主体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规范要求进行生产,加强产品质量控制,积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提高产品质量。

5.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鼓励种植户以不同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订单收购等方式加强与农户的合作,使农户获得稳定的收益,形成“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带动农户发展效果明显的主体在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支持。

四、重大项目

姚安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根据姚安县产业发展情况,计划完成种植基地建设、养殖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流通交易、科技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投资115亿元,其中:种养殖生产基地建设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产品加工提升计划完成投资40亿元,农产品流通交易计划完成投资4亿元,主体培育计划完成投资1亿元。

五、环境影响分析

(一)有利环境影响分析

1.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拉高了对优质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人们日益追求更加丰富的文化休闲等精神生活,为姚安发展蔬菜、花卉、肉牛、水果等特色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昆明周边传统蔬菜花卉种植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姚安承接蔬菜花卉产业带来了机遇。同时姚安在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群众通过对比作物品种比较效益,现已具有了强烈的发展特色产业意愿。

2.农业生态环境优越。姚安县山坝比为80:20,万亩以上连片耕地的平坝2个,全县总耕地面积34.81万亩。姚安属亚热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3℃且年温差小,年均降雨量781.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500.5小时且光质优良,无霜期233天,土壤主要为紫胶泥土、紫泥土且经过长期的熟化过程,PH酸碱度7.94~8.11,有机质含量2.64—2.83%,土壤污染程度较轻,周围没有工业污染,灌溉水质良好,为全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3.农业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全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水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已建成高稳产农田13.8万亩,农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品农业方向发展。全县花卉、蔬菜、林果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产品加工业有长足发展,“姚安”牌农产品品牌日益增加,为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5.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为全县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新的方式。

(二)不良环境影响分析

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十三五”以来,姚安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但同周边其他县市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经济总量较小,结构不合理。加之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发展趋缓、新冠肺炎疫情、用工成本增加、物价上涨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需要地方财力解决的各项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2.内生动力发展活力不足。从现有基础来看,同先发展区域相比,姚安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推进力不够,执行力不强。尤其在投融资、产业园区监管、主导产业发展、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有效要素供给趋紧,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

3.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姚安是传统农业县,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端,精深加工发展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县域支柱产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加之资金投入不够,技术、人才引进困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面临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的双重艰巨任务。

4.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农业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姚安经济发展正处在主要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资源能源越来越短缺,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严重、用水缺口大,与姚安实现跨越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建设用地指标需求问题突出,农业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生存与生态,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大。

(三)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1.夯实农田水利基础。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实施优质耕地保护和提升行动,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行土地整治、土地流转等措施,加快机耕道路、排灌沟渠和农田管网等配套建设。完成在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滇中引水二期(姚安受水区)工程,开工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2030件“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建设维修 5000件坝塘、水池、水窖、水坝等农田灌溉设施。202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

2.强化产业科技支撑。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应用。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推广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机具、新能源,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成果集成应用。设立绿色农业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农作物品种选育、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高产模式攻关等。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广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现代食品生物技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综合应用和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机、良制“六良”配套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工程,2025年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3.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广“生态养殖+有机肥生产+绿色种植”“稻渔综合种养”“粮/菜/果—沼—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展“肉牛养殖+有机蔬菜种植、有机石榴种植、青贮玉米种植”的“种养结合”循环化生产,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造农家肥、增施有机肥,2025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万亩,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50%以上。推广生物肥和生物防治病虫草害等农艺措施,推广低污染、低消耗清洁种养技术,完善农作物病虫害全程可视化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体系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70%以上。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养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推进秸秆、畜禽粪便与病死畜禽等农作物、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场示范场建设。

4.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加强农业品牌认证、监管、保护等各环节的规范与管理。加快现有农产品品牌化,突出生态、健康主题,建立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模式,扩大蔬菜、水果、肉牛、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发规模,创建一批具有姚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全方位传播“姚安山药”“姚安豌豆”“菖河蜂蜜”等品牌名片,打造“荷城生态蔬菜”“荷城花卉”“姚安石榴”“姚安肉牛”等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及监管工作,加大财政以奖代补力度,支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争创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姚安优质特色农产品,组织荷花节、牛展会、山药展示交流会、软籽石榴推介会、二月八龙华会等活动,鼓励企业参加珠洽会、昆交会、商洽会等展销会,加大绿色食品品牌宣传推广力度。

5.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打响“绿色食品牌”,确保“菜篮子”安全。加强农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监控。认真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追溯码,加快完善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二维码追溯信息系统,全程监测质量情况。持续实施农资打假和放心农资下乡等“护农、爱农”活动,加大种子、农药、化肥等重点农资质量的市场监管力度。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动植物等重大疫情监控预防体系,实现全县动植物检疫防疫联防联控,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产品安全重大事件。

6.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产业化联合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开展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开发建设特色农业园区,促进以园招商、以商建园,打通农业内引外联的生产经营销售渠道。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集聚发展,集中扶持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作用大、年销售收入1亿元的农业“小巨人”。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清理工作,重点扶持管理规范、带动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的示范社,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鼓励通过土地流转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发展一批种养专业大户。引导专业种养大户提升经营水平,创建家庭农场示范场,扶持培育一批产业稳定、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家庭农场。大力培育多元化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农资购买、机种机收、统防统治、动物防疫、畜禽良种、烘干仓储等生产性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收。

7.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小农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推广“三转一保+党建”模式,鼓励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社保”“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联结方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走现代农业发展路子。着力推进以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8.构建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完善草海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现代科技物流园建设,建立“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农产品冷链仓储交易物流体系。依托新增公路网、电商企业,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完善农产品烘干、预冷、加工、冷藏、储存、运输、配送等设施和配套功能。在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培育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一批以蔬菜、水果、花卉、肉牛、野生菌、核桃、中药材为重点的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农产品产地市场,以弥兴镇为试点建设乡村新型商贸中心,实现乡村农贸市场或新型商业中心覆盖全部乡镇。推广共享货运的智慧物流模式,发展“互联网+高效运输+便捷配送”,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实施“乡村流通工程”“智慧便利店进社区工程”“品牌农产品进超市工程”,推广农超、农企、农校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建设以县级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级日用消费品超市和农资配送网点为支撑,村级综合服务社为终端的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流通体系。

9.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申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完善姚安县电商物流分拨中心建设。依托阿里巴巴、淘宝、天猫、云品荟等企业开展农业电商尝试,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物流仓储和配送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电商平台建立特色展馆,开展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特色加工产品网络营销。强化电子商务培训和电商企业孵化,提升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到村,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网络。鼓励企业对小农户农产品进行收购并在网上销售,打好农产品生产季节差、上市时间差,畅通农产品营销、外销渠道。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引领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分工和协调配合,统筹推动规划实施。要成立县处级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推进领导组,统筹推进规划实施。产业推进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日常事务。产业推进领导组建立会议、协调、决策咨询、通报、督查、考核等制度,制定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对规划执行不力的乡镇和部门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州财政加大专项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县乡也要力所能及增加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重点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量。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支农资金投向。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机制,探索从预算源头归并性质趋同、目标接近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办法。创新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采取贴息、补助、参股、担保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转变投入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模式,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应。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依托农业投资开发公司、水务投资开发公司等投融资平台,通过扩大资本金等方式,健全和完善县级融资机制。加大政银、政企、银企合作的力度,持续增加对农业产业的投融资规模,提升农业信贷资金在银行信贷总量中的比重、农业重点产业信贷资金在农业信贷资金中的比重。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作用,解决市场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财政贷款贴息政策,吸引更多资金投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重点产业建设。鼓励金融部门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抵押贷款试点扩面工作,进一步缓减农民贷款难问题。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政策措施,引导经营主体加大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重点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调动社会资本投资重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四)完善保险体系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参保品种,提高保费补助标准,扩大覆盖区域。在开展水稻、玉米、烤烟、能繁母猪等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范围,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与农业救灾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提高农业灾后恢复生产的能力。

(五)强化用地保障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和严保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好全县耕地红线、守死基本农田红线,守住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底线,开展土地休耕,启动对受污染土地的修复治理工作,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六)严格评估考核

强化检查验收,对特色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资金管理等情况要定期检查,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督促检查、年底有总结验收。对特色产业发展工作表现突出的乡镇、县级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工作滞后的乡镇、县级部门予以通报问责,在年度考核中不得列为先进,并与全年绩效目标考核相挂钩。


附件:姚安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指标表




    政策解读:关于《姚安县“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