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武侯祠遗址,坐落在清河村民委员会东侧黄连箐自然村烟萝山山坳中,山势独特险峻,地势东高西低,站在武侯祠山门,可俯瞰一马平川的姚安坝子和纵贯南北的蜻蛉河。遗址所在地清河村民委员会现有28个村民小组,1329户,5387人,多以李、郭姓氏为主,村民居住分散,汉族占70%,其他民族占30%,民族文化生活较为丰富。诸葛武侯祠西面500米处便是姚州都督府遗址“张虔陀城”,是“天宝战争”的起源地。
诸葛武侯祠又名慈应寺,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建,是诸葛亮南征驻地,故垒遗址。主体建筑群由大殿、四厢及两院组成,总占地面积为70亩,座东南朝西北,整座建筑庄严古朴、气势磅礴。由正殿、文成殿、武成殿、南北两厢、照壁、泮池及山门组成,正殿面阔5间,进深4间,为土木结构,歇山顶。文成殿、武成殿位于大殿的南北两侧,面阔均3间,进深4间,硬山顶。南、北厢房面阔均3间,进深均4间。诸葛武侯祠观望楼、慈应寺“文革”期间被毁,总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诸葛武侯祠原为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屯兵的大本营,因历史原因整体建筑被毁,仅存残垣断壁,但仍成为姚安人民祭拜诸葛亮的场所。2010年在姚安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近三千万元对其进行了恢复重修,2013年全面竣工,建成后在武侯祠大殿内正中立了一尊诸葛亮铜坐像,青铜浇铸,高3.6米。诸葛亮手拿鹅毛扇,身着长袍,头戴饰玉官帽,在诸葛亮两侧,两个铜铸侍童陪伴,一尊抱着“上方宝剑”、一尊抱着 “佛尘”。
诸葛亮于公元181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17岁时师从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建安十二年(公元227年),诸葛亮27岁,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武侯祠大殿内两侧设有诸葛亮南征场景及诸葛亮南征后与孟获会师以及发展农耕文化雕刻。南征之战,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重要政绩。在这次征战中,诸葛亮把军事行动与政治斗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攻心为上”的政策,胜利平定了南中叛乱,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中“七擒孟获”是诸葛亮南征之战中的一个传奇。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五月,诸葛亮亲率西路军从苴却(今永仁)渡过金沙江跟踪追击反叛的夷帅孟获。到姚安后,屯兵坝子东部的烟萝山麓与据守坝子中部龙岗卫的孟获寨遥相对峙,在此上演了“一擒一纵”,也是七擒孟获的重要组成部分。七擒孟获一词在《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出现,《三国志》却没有,所以一直有质疑指此事只是虚构。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将七擒孟获载入书中,而且与《三国志》没有冲突或出现史料上的错误,有二重史料为证,所以大部分学者都相信七擒孟获这一段历史的真实性。
诸葛武侯祠大殿外两侧厢房设有文物展厅、民俗文化展厅。大殿前方有观景台,站在观景台,背后是大气巍峨的大殿,四周树木繁茂,环境优美,前方能看到张虔陀城旧址,更能将宽阔平坦的姚安坝子尽收眼底,是清晰鸟瞰整个姚安坝子风貌的最佳地点。诸葛武侯祠是儒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2010年被姚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何晓霞 图/杨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