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绣文化在姚安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多彩的彝族刺绣绣品体现了彝族妇女的智慧、灵巧。近年来,省州大力扶持发展彝绣产业,彝绣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把更多妈妈留在家”的美丽产业、幸福产业、温暖产业,更多的妇女同胞实现了“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愿望,彝绣实现了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华丽转变。姚安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关于彝绣产业发展要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定不移抓好推动彝绣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实,群策群力推动彝绣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姚安县彝族刺绣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
姚安县积极培育以彝绣产业为主的特色文化产业,坚持以丰富的刺绣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意为灵魂,着力打造彝绣文化产业品牌,使彝族刺绣这一传统行业成为姚安县文化产业富民安民的新引擎。一是建设好彝绣特色文化产业数据库。姚安县认真开展彝绣特色文化产业相关数据摸底调查统计,建立了绣娘人才数据库和彝绣企业数据库,并适时对彝绣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解掌握。目前,姚安县绣娘人才数据库在册娴熟绣娘412人,在库彝绣企业17户、个体经营户46户。二是强化彝绣培训。充分整合人社、妇联、残联等就业再就业培训、技能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彝族刺绣(盘金绣)培训班,培训绣娘140余名。组织30余名手工刺绣(彝绣)从业人员和彝绣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手工刺绣(彝绣)技能竞赛,评选出技术状元1人、技术能手9人。先后组织5户彝绣企业和3名绣娘分别参加了“绣美楚雄彝绣”培训、上海创意研讨研修班和南华县首届“东大杯”彝族刺绣技能大赛。三是搭建平台,大力培育彝绣特色文化骨干企业。按照“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绣坊、村村有车间、户户有绣娘”的工作要求和“园区+企业+合作社—绣娘”“企业+绣坊(车间)+合作社—绣娘”的发展思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60万元初步建成了姚安县“梅葛绣苑”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园,建成了2个村级绣纺示范点。通过建设“梅葛绣苑”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园,把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聚集到彝绣产业园,为抱团发展、聚集发展,培育发展骨干企业,破解本地彝绣企业小散弱现状奠定了基础。四是培树品牌,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在昆楚大复线高速公路姚安服务区分别建了2个彝绣绣品展示区,展出绣品200余件。分别组织4户彝绣企业参加了楚雄州彝绣产品展示中心的彝绣展示展销活动,推荐上报绣品61件,纳入彝绣文化发展公司采购计划16件。1户彝绣企业参加了2023年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彝绣展示展销活动。4户彝绣企业(绣娘)参加2023年“妈祖杯”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上报参赛绣品4件。组织2户企业6名绣娘参加了中国楚雄2023年彝族火把节“梦回千年·牵手时尚——指尖上的记忆”彝绣动态展暨彝绣沉浸式体验街区活动,4户彝绣企业及绣娘参加了“楚雄彝绣·秀出美好生活专场发布会”,组织5户彝绣企业参加“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3年民族赛装文化节——首届中国·楚雄时装周”,38套姚安特色彝族服饰在时装周上展出。各彝绣企业在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期间销售特色绣品近1000件,达成订单量5000余件,姚安彝绣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二、姚安县彝族刺绣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彝族人口较多,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彝绣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发展彝绣产业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劳力、技术支撑,但就目前全县彝绣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没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作支撑。姚安县大部分彝绣加工处于家庭式、手工作坊方式的散户经营阶段,分布较散,生产和销售规模小,缺乏统一经营组织,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产业化程度低。大多数彝族刺绣加工户商品意识不强,品牌观念淡薄,没有销售意识,粗制滥造,产品附加值低。
(二)缺乏经纪人、设计师。缺乏市场营销人才,产品销售不畅。姚安县彝绣产品生产和销售中,没有专门的市场营销人才,产品的销售仍处于“见子打子”阶段,有订货即加之,无订货即停止,销售渠道不畅,销路不广,主要限于楚雄州内,外销部分主要是专家学者及制绣品爱好者收藏。销售能力不高,乡镇的彝绣产品主要满足于本地区范围内自己自足。彝绣女能手刺绣水平不高,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图案和针绣上,设计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对刺绣品图案没有进行新颖的设计创新,更没有体现出民族民间刺绣工艺的自身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缺乏资金扶持。姚安县境内的彝族刺绣能手大多是农村家庭妇女,文化水平不高,资金不足,停留在家庭式经营,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缺乏直销彝绣产品的平台和窗口,获利甚微。加之农村家庭收入有限,有些刺绣能手想扩大经营范围和改进刺绣加工的技术,因为没有资金支持,只能停留在想想而已,只有望“钱”心叹。
(四)绣女刺绣技术需要提升。姚安县境内绣女生产加工的刺绣品图案及绣法都只停留在传统的工艺上,产品单一,图案老化,市场实用性较差,没有开发出具有代表本地域民族特色,反映时装发展趋势和简洁实用的产品,产品市场较窄,绣女的刺绣水平及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商品观念淡薄。几千年的历史,固化了大山里彝族女性独有的刺绣手工艺,民间刺绣艺术没有在发展中改变,而是静悄悄地在丰富文化脉络中传承,她们以大山里彝族女子独有的刺绣手工艺,纯真地停留在绣彝族先祖的饰物作护身符,绣山花浪漫展示自己的美好心灵,绣鞋垫送爱友,绣马褂点缀夫君,绣图腾崇拜教儿女传承,在人情友好、环境友好中延续。在民间与大众、传统与艺术的距离渐渐拉近的今天,久居在大山里的彝族女性,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而是不知道怎样展示、如何才能实现刺绣手工艺的最大价值。
(六)妇女参与刺绣产业的积极性需要加强。随着经济的日趋发展,姚安彝绣加工人才匮乏,后继乏人。据调查,姚安县20岁以下彝族刺绣加工人才几乎为零,20-25岁为15%,25-35岁为35%,35-40岁为50%,40岁以上为80%。彝绣加工人才面临断层,后继乏人。现在大多数年轻妇女都愿意外出务工,而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家里发展刺绣产业。加之现在的市场发展较快,不论是穿的、用的都款式新颖,大家都赶时尚,都愿意购买来用,不愿用手工刺绣的产品,导致刺绣加工意识淡薄。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彝绣产品研发。牢牢把握发展时机,依托姚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特色产业资源,结合国内外刺绣产品市场需求和文化交流合作成果,加强彝绣产品创意设计和市场拓展能力,积极与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学院对接,充分利用好校县合作平台,让更多熟悉彝绣、热爱彝绣的高校教师、学生参与到彝绣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让传统彝绣与现代潮流不断碰撞,创造更多让普通大众能够欣赏、接受的彝绣产品,为彝绣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二)大力发展订单经济繁荣彝绣市场。充分发挥好专班+彝绣协会、彝绣骨干企业、彝绣合作社作用,协调对接州文化发展公司、彝族刺绣产业联合会资源,积极参与跨区域彝绣资源要素配置,争取州级和周边县市订单。动员县工信局、县供销社等单位在开展姚安本土特产对外推荐过程中,把彝绣产品考虑其中,加强姚安彝绣产品对外展示,吸引外地企业了解、选择姚安彝绣。
(三)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模式。目前,电商、网络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模式已经成为消费者购物的主要渠道,打开彝绣产品国内、国际市场,开展线上销售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整合县工信局、县妇联、团委等部门力量,加强对彝绣企业、个体户、绣娘开展线上销售给予政策帮助和指导,鼓励、引导更多群体加入到彝绣线上销售事业上来,培育壮大线上销售队伍力量。积极争取县交通运输局、邮政部门支持,针对彝绣企业物流成本居高,影响彝绣企业盈利等问题,支持物流企业推出降低彝绣企业物流成本政策,减少彝绣企业物流成本,为企业发展线上经济提供政策支持。
(四)加大培树彝绣产业经纪人,壮大产品营销。姚安彝绣产业的发展,培养经纪人是“瓶颈”。由于缺乏产业经纪人,彝族生产企业和加工户成了中间商的“雇工”,大头被中间商拿走,企业和加工户获利甚微。因此,要花力气培养彝绣产业的经纪人,使姚安彝绣产品直接与市场对接,推动彝绣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和产业化、市场化。
(五)加大对彝绣刺绣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使彝绣产业真正形成“妇联+彝绣能手+协会+彝绣品营销企业”的工作模式,带动更多的年轻妇女从事彝绣产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使彝绣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不断发展壮大姚安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陈文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