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 >  统计分析及解读
姚安县2022年上半年基本单位统计分析
来源: 姚安县统计局 | 访问量:15113 | 发布时间: 2022/8/1 16:58:22

基本单位是所有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及其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的总称,是构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单元,也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要源头和载体。通过对基本单位总体状况和结构特点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本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单位总体情况

2022年6月末,姚安县基本单位统计名录库在库单位4555个,其中法人单位3873个,占85.03%,产业活动单位682个,占14.97%。法人单位中,单产业法人单位3793个,多产业法人单位72个。

(一)法人单位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法人单位3873个,比2021年同期增加216个,同比增长5.92%。其中企业法人单位3118个,占80.51%;机关、事业法人单位159个,占4.11%;社团法人单位74个,占1.91%;农民专业合作社423个,占10.92%;其他法人单位99个,占2.56%。

(二)法人单位产业分布

从法人单位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有法人单位1522个,占39.3%;第二产业有法人单位567个,占14.64%;第三产业有法人单位1784个,占46.06%。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较少,占比不高。

(三)法人单位行业分布

从法人单位行业分布看,姚安县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住宿和餐饮业。其中: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1522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39.3%;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735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18.98%;制造业34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9.0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3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6.17%;住宿和餐饮业235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6.07%。农业和传统行业仍居主导地位。

二、法人单位主要特征

(一)三次产业法人单位“二增一减”

第一产业法人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106个,同比增长7.49%;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58个,同比增长3.36%;第二产业法人单位比上年同期减少68个,下降10.71%。第一产业新增单位增幅尤为明显。

(二)产业构成发生变化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6.85%上升到39.3%,上升了2.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7.42%,下降为14.64%,下降了2.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5.32%上升到46.06%,上升了0.74个百分点。

(三)非公经济地位突出

我县共有企业法人单位3118个,其中私营企业3011个,占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为96.57%。

(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6月末,全县纳入联网直报企业160个,仅占我县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5.13%。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吸纳就业能力弱。

三、基本单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竞争力

从企业规模上看,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生产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普遍较差,无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偏少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企业的数量规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从基本单位统计资料可看出,姚安县企业法人单位数量仍然较少,特别是第二产业企业数量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数量相比差距较大,改为突出的是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针对上述基本单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工业经济中,传统的加工企业依然占据较大的比重,其他行业的贡献力依然不高。要充分利用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有潜力的加工和制造企业,使之规模化,集团化。

(二)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和扩大农副产品加工业。

姚安的农副产品数量大、品质优、种类多,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理想之地。从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状况看,初加工特点明显,精深加工企业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盈利能力弱,经济效益差。因此,要加快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建立新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明显,加工链条长,资源利用率高,产品种类多样化,研发有序推进的优势产业群,促进该类企业的健康发展,为经济增长和创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支撑。

(三)深化实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推动中小企业不断成长并走向特色发展之路。

在现有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以全县重点产业、产业园区,亿元以上规模企业为骨干,小型企业为支撑的梯度发展格局。通过引导,扶持等手段,大力发展为集团企业、大中型等规模企业。同时要通过进一步开拓市场,产业引导和要素优化配置等方式梯度培育,针对性培育并滚动发展,使产品质量优,市场前景好,技术质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小型企业尽快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提升经济总量。(程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