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十七届县人民政府第4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05年印发的《姚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姚安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姚政发〔2005〕69号)同时废止。
姚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1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姚安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目 录
1 总则………………………………………………………………………………………………………………………………………………………- 7 -
1.1指导思想………………………………………………………………………………………………………………………………………………- 7 -
1.2工作原则………………………………………………………………………………………………………………………………………………- 7 -
1.3编制目的………………………………………………………………………………………………………………………………………………- 8 -
1.4编制依据………………………………………………………………………………………………………………………………………………- 8 -
1.5分类分级………………………………………………………………………………………………………………………………………………- 8 -
1.5.1突发事件分类 ……………………………………………………………………………………………………………………………………- 8 -
1.5.2突发事件分级 ……………………………………………………………………………………………………………………………………- 10 -
1.6适用范围………………………………………………………………………………………………………………………………………………- 11 -
2应急准备…………………………………………………………………………………………………………………………………………………- 11 -
2.1组织机构………………………………………………………………………………………………………………………………………………- 11 -
2.1.1领导机构……………………………………………………………………………………………………………………………………………- 11 -
2.1.2指挥机构……………………………………………………………………………………………………………………………………………- 11 -
2.1.3日常工作机构……………………………………………………………………………………………………………………………………- 12 -
2.2组织体系………………………………………………………………………………………………………………………………………………- 12 -
2.2.1…………………………………………………………………………………………………………………………………………………………- 12 -
2.2.2…………………………………………………………………………………………………………………………………………………………- 13 -
2.2.3…………………………………………………………………………………………………………………………………………………………- 13 -
2.2.4…………………………………………………………………………………………………………………………………………………………- 13 -
2.2.5…………………………………………………………………………………………………………………………………………………………- 13 -
2.3突发事件处置主责分工……………………………………………………………………………………………………………………………- 13 -
2.4专家组…………………………………………………………………………………………………………………………………………………- 16 -
2.5联动机制………………………………………………………………………………………………………………………………………………- 16 -
2.5.1…………………………………………………………………………………………………………………………………………………………- 16 -
2.5.2…………………………………………………………………………………………………………………………………………………………- 16 -
2.5.3…………………………………………………………………………………………………………………………………………………………- 16 -
3应急保障…………………………………………………………………………………………………………………………………………………- 16 -
3.1应急队伍保障………………………………………………………………………………………………………………………………………- 16 -
3.1.1…………………………………………………………………………………………………………………………………………………………- 16 -
3.1.2………………………………………………………………………………………………………………………………………………………- 17 -
3.1.3…………………………………………………………………………………………………………………………………………………………- 17 -
3.1.4…………………………………………………………………………………………………………………………………………………………- 17 -
3.2应急物资保障………………………………………………………………………………………………………………………………………- 17 -
3.2.1 ………………………………………………………………………………………………………………………………………………………- 17 -
3.2.2 ………………………………………………………………………………………………………………………………………………………- 17 -
3.3应急资金保障………………………………………………………………………………………………………………………………………- 17 -
3.3.1………………………………………………………………………………………………………………………………………………………- 17 -
3.3.2 ………………………………………………………………………………………………………………………………………………………- 18 -
4监测与预警 ……………………………………………………………………………………………………………………………………………- 18 -
4.1监测 …………………………………………………………………………………………………………………………………………………- 18 -
4.2预警……………………………………………………………………………………………………………………………………………………- 18 -
4.2.1………………………………………………………………………………………………………………………………………………………- 18 -
4.2.2………………………………………………………………………………………………………………………………………………………- 18 -
4.2.3………………………………………………………………………………………………………………………………………………………- 18 -
4.3应急响应……………………………………………………………………………………………………………………………………………- 18 -
4.4应急响应启动条件………………………………………………………………………………………………………………………………- 19 -
4.4.1启动IV级应急响应条件………………………………………………………………………………………………………………………- 19 -
4.4.2启动Ⅲ级应急响应条件………………………………………………………………………………………………………………………- 19 -
4.4.3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条件………………………………………………………………………………………………………………………- 20 -
4.4.4 启动I级应急响应条件………………………………………………………………………………………………………………………- 21 -
4.5应急响应启动程序………………………………………………………………………………………………………………………………- 21 -
4.5.1一般突发事件(Ⅳ级)………………………………………………………………………………………………………………………- 21 -
4.5.2较大突发事件(Ⅲ级)………………………………………………………………………………………………………………………- 22 -
4.5.3重大突发事件(Ⅱ级)………………………………………………………………………………………………………………………- 22 -
4.5.4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 22 -
5应急处置 ………………………………………………………………………………………………………………………………………………- 22 -
5.1信息报告……………………………………………………………………………………………………………………………………………- 22 -
5.2先期处置 ……………………………………………………………………………………………………………………………………………- 23 -
5.2.1………………………………………………………………………………………………………………………………………………………- 23 -
5.2.2………………………………………………………………………………………………………………………………………………………- 23 -
5.3现场指挥……………………………………………………………………………………………………………………………………………- 24 -
5.4应急联动……………………………………………………………………………………………………………………………………………- 25 -
5.5信息发布 ……………………………………………………………………………………………………………………………………………- 27 -
5.6舆情引导……………………………………………………………………………………………………………………………………………- 27 -
5.7应急结束……………………………………………………………………………………………………………………………………………- 28 -
6后期处置………………………………………………………………………………………………………………………………………………- 28 -
6.1善后处置……………………………………………………………………………………………………………………………………………- 28 -
6.2调查评估……………………………………………………………………………………………………………………………………………- 28 -
6.3恢复重建……………………………………………………………………………………………………………………………………………- 28 -
7考核与责任追究……………………………………………………………………………………………………………………………………- 28 -
7.1考核奖惩……………………………………………………………………………………………………………………………………………- 29 -
7.2责任追究……………………………………………………………………………………………………………………………………………- 29 -
8培训和演练……………………………………………………………………………………………………………………………………………- 29 -
8.1教育培训……………………………………………………………………………………………………………………………………………- 29 -
8.2应急演练……………………………………………………………………………………………………………………………………………- 30 -
8.2.1………………………………………………………………………………………………………………………………………………………- 30 -
8.2.2………………………………………………………………………………………………………………………………………………………- 30 -
9 附则……………………………………………………………………………………………………………………………………………………- 30 -
9.1名词术语说明………………………………………………………………………………………………………………………………………- 30 -
9.2预案管理……………………………………………………………………………………………………………………………………………- 32 -
9.2.1预案编制与制定………………………………………………………………………………………………………………………………- 32 -
9.2.2预案审查与批准………………………………………………………………………………………………………………………………- 32 -
9.2.3预案印发、备案与公布……………………………………………………………………………………………………………………- 32 -
9.2.4预案修订…………………………………………………………………………………………………………………………………………- 32 -
9.2.5预案实施…………………………………………………………………………………………………………………………………………- 33 -
10附录……………………………………………………………………………………………………………………………………………………- 33 -
10.1预案启动格式文本……………………………………………………………………………………………………………………………- 33 -
10.2新闻发布稿格式文本…………………………………………………………………………………………………………………………- 33 -
10.3突发事件应对流程图…………………………………………………………………………………………………………………………- 35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建立“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社会危害。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将应急管理工作融入公共安全运行各个环节,常抓不懈。坚持源头治理、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整合资源,协同应对。充分整合现有人力、物力、信息和科技等资源,并进行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努力实现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的协调联动,进一步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依靠科技,广泛参与。加强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社会、公众的参与同政府管理有效结合,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对体制机制,实现突发事件应对的社会化。
为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完善突发事件应对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云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云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编制。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详见表1)。
表1 主要突发事件分类表
大类 |
分类 |
主要种类 |
自然灾害 |
水旱灾害 |
水灾 |
旱灾 |
||
气象灾害 |
气象灾害(暴雨、雷电、冰雹、大风、霜冻、高温等) |
|
地震灾害 |
破坏性地震 |
|
地质灾害 |
突发地质灾害(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
|
生物灾害 |
突发林木有害生物事件 |
|
植物疫情 |
||
外来生物入侵 |
||
森林草原火灾 |
森林草原火灾 |
|
事故灾难 |
工矿商贸企业等安全事故 |
危险化学品事故 |
矿山事故 |
||
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 |
||
火灾事故 |
火灾事故 |
|
交通运输事故 |
道路交通事故 |
|
公共电汽车运营突发事件 |
||
铁路行车事故 |
||
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 |
||
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 |
供水突发事件 |
|
排水突发事件 |
||
电力突发事件 |
||
燃气事故 |
||
供热事故 |
||
地下管线突发事件 |
||
道路突发事件 |
||
桥梁突发事件 |
||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公网、专网、无线电) |
||
人防工程事故 |
||
特种设备事故 |
||
核事件与辐射事故 |
辐射事故 |
|
核事件 |
||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
重污染天气 |
|
突发环境事件 |
||
公共卫生事件 |
传染病疫情 |
重大传染病疫情(鼠疫、炭疽、霍乱、非典、流感等) |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
|
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 |
食品安全事件 |
|
职业中毒事件 |
||
动物疫情 |
重大动物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 |
|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
药品安全事件 |
|
社会安全事件 |
恐怖袭击事件 |
恐怖袭击事件 |
刑事案件 |
刑事案件 |
|
经济安全事件 |
生活必需品供给事件 |
|
粮食供给事件 |
||
能源资源供给事件 |
||
金融突发事件 |
||
涉外突发事件 |
县内涉外突发事件 |
|
境外涉及本县突发事件 |
||
群体性事件 |
上访、聚集等群体性事件 |
|
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 |
||
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 |
||
其他 |
新闻舆论事件 |
|
旅游突发事件 |
表中各类突发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由高到低划分为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四个级别。
本预案指导全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适用于发生在本县行政区域内,或发生在其他地区但可能对本县造成重大影响的,必须由本县指挥处置或参与处置的较大以上级别的突发事件。
成立姚安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应急委”),作为我县常设的协调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全县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县应急委主任由县长担任,副主任由常务副县长和其他副县长、应急局局长担任,委员由有关部门、人武部、武警中队负责同志担任。
县应急委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应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全县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重大措施,统一领导各乡镇、各部门的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督促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宣布启动和停止实施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承担省、州应急领导机构安排的其他应急工作。
县应急委领导县级各专项指挥部、领导小组和委员会开展应急指挥工作。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县防灾减灾委员会、县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等作为县应急委处置有关突发事件的专门应急指挥机构,对专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指挥和协调。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协调,由县应急委和相关部门负责。各专门应急指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州应急领导机构和县应急委的决定,负责全县专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负责启动和停止实施专项应急预案,负责组织指挥专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向县应急委报告专项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承担处置专项突发事件的日常工作,承担县应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县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应急办”)设在县应急管理局,负责办理县应急委日常事务。县应急办主任由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兼任。
县应急办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修订突发事件总体预案,指导有关部门编制、修订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监督指导预案演练工作,协调全县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预测预警系统,发布预警信息和重要新闻,建立全县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指导、协调各乡镇、各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承担省、州应急领导机构和县应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2.2.1县应急委统一领导全县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负责直接指挥、协调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2.2.2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应急工作机构,包括领导机构、指挥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应明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责任人,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和应对工作。其他基层组织和单位在县人民政府及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2.2.3各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应急工作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迅速反应,密切配合,及时、准确传递信息,快速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
2.2.4我县发生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分别由县级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任务承担,一旦宣布启动本预案或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各相关部门在预案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也随之自动生效。
2.2.5县乡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应急预案,储备保障物资,建立健全调动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定期进行检查和演练,在预案制定、信息报送、预警预防、应急处置等方面与上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衔接。
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牵头部门为主责部门;专项应急预案规定的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部门为协作部门;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发展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工业信息化商务科技局、县民政局、县卫生健康局等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保障部门。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类别主责分工详见表2。
表2 突发事件处置类别责任表
序号 |
事件类别 |
主责部门 |
1 |
危险化学品事故 |
县应急局 |
2 |
矿山事故 |
县应急局 |
3 |
地震灾害 |
县地震局 |
4 |
突发地质灾害(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
县自然资源局 |
5 |
水灾 |
县水务局 |
6 |
旱灾 |
县水务局 |
7 |
供水突发事件 |
县水务局 |
8 |
气象灾害(暴雨、大风、雷电、冰雹、霜冻、雾霾、高温等) |
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交警大队等 |
9 |
森林草原火灾 |
县林草局 |
10 |
突发林木有害生物事件 |
县林草局 |
11 |
植物疫情 |
县农业农村局 |
12 |
外来生物入侵 |
县农业农村局 |
13 |
重大动物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非洲猪瘟等) |
县农业农村局 |
14 |
重大传染病疫情(鼠疫、炭疽、霍乱、非典、流感等) |
县卫生健康局 |
15 |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
县卫生健康局 |
16 |
职业中毒事件 |
县卫生健康局 |
17 |
建设工程施工突发事故 |
县住房城乡建设局 |
18 |
排水突发事件 |
县住房城乡建设局 |
19 |
地下管线突发事件 |
县住房城乡建设局 |
20 |
人防工程事故 |
县住房城乡建设局 |
21 |
天然液化气事故 |
县住房城乡建设局 |
22 |
火灾事故 |
县消防救援大队 |
23 |
道路交通事故 |
县交警大队 |
24 |
特种设备事故 |
县市场监管局 |
25 |
食品安全事件 |
县市场监管局 |
26 |
药品安全事件 |
县市场监管局 |
27 |
公共交通运营突发事件 |
县交通运输局 |
28 |
道路突发事件 |
县交通运输局 |
29 |
桥梁突发事件 |
县交通运输局 |
30 |
电力突发事件 |
县供电公司 |
31 |
粮食供给事件 |
县发展改革局 |
32 |
能源资源供给事件 |
县发展改革局 |
33 |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公网、专网、无线电) |
县网信办、县公安局 |
34 |
石油燃油事故 |
县工业信息化商务科技局 |
35 |
生活必需品供给事件 |
县工业信息化商务科技局 |
36 |
辐射事故 |
州生态环境局姚安分局 |
37 |
重污染天气 |
州生态环境局姚安分局 |
38 |
突发环境事件 |
州生态环境局姚安分局 |
39 |
恐怖袭击事件 |
县公安局 |
40 |
刑事案件 |
县公安局 |
41 |
金融突发事件 |
县财政局 |
42 |
涉外突发事件 |
县委外办 |
43 |
上访、聚集等群体性事件 |
县信访局 |
44 |
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 |
县民族宗教局 |
45 |
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 |
县教育体育局 |
46 |
新闻舆论事件 |
县委宣传部 |
47 |
旅游突发事件 |
县文化和旅游局 |
主责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或确定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协作部门、保障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或确定应急管理机构。
县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出决策咨询和建议,必要时参与现场处置。
2.5.1建立健全社会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姚安县社会应急联动工作实施方案》,有效整合政府各部门和全社会应急力量和资源,提升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处置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姚安长治久安。
2.5.2发生突发事件时,事发地各单位和个人均应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现场指挥部各工作组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工作中要做到互相联动,互相支持,密切配合。
2.5.3县应急办及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与县人武部、武警中队、消防救援大队等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3.1.1公安(交警、特警)、消防救援大队、武警、医疗急救等队伍是基本的抢险救援队伍,民兵预备役部队是抢险救援的后备力量。
3.1.2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公益团体等社会力量作用,组建具有一定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队伍。
3.1.3需要调动应急队伍的,按照《姚安县社会应急联动工作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执行。
3.1.4各类应急处置队伍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依据专项应急预案要求,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应急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3.2.1县发展改革局(县粮食和储备局)负责组织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存、调拨和紧急供应,县卫生健康局负责药品的储存和供应;应急救援物资的调用由县应急管理局统一协调。
3.2.2县发展改革局(县粮食和储备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掌握本县生活必需品市场的总需求及储备库存、经营库存、生产能力和销售、价格的变化情况,负责应急机制启动后的市场监测和市场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方案实施,组织生产基地和社会商业库存充实零售市场。
3.3.1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工作所需经费由财政部门予以保障,按现行财政体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分级负担;各级人民政府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适当比例设置预备费,优先保障处置突发事件所需支出。
3.3.2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凡县人民政府批准的拨款事项,依法依规简化资金审批及划拨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县应急办组织建立全县突发事件风险排查、监测、评估、整改工作机制。县级各专项指挥部、领导小组、委员会和有关单位,根据预测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及时报县应急办。对涉密信息,通过保密渠道报送。获悉能够引起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4.2.1县级各突发事件专项指挥部牵头部门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预警工作,依据各自掌握的有关信息,在经过会商、研判后,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发出预警信息。
4.2.2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的范围、警示事项、应对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4.2.3预警信息发布、调整和解除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民防警报器、电话、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
发布预警后,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县级有关部门应依据相关应急预案立即做出响应,采取必要的防御和处置措施。
根据国务院制定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试行)》,结合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程度,按照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启动应急响应。
生产安全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300人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4类、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自然灾害事件:因灾造成1人以上、2人以下死亡;因灾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1万人以上、2万人以下;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1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因灾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1000间以上、2000间以下。
其他突发事件按照各专项应急预案启动标准执行。(下同)
生产安全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200人以上、400人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在国家重点场所、重点地区聚集人数在10人以上,100人以下,参与人员有明显过激行为;造成人员伤亡,死亡人数在3人以下、受伤人数在1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自然灾害事件:因灾死亡2人以上、5人以下;因灾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2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因灾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2000间以上、4000间以下。
生产安全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400人上、600人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有可能进京的非法集会和集体上访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30人以下受伤的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较多或造成较大人员伤亡的群体性械斗、冲突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等。
自然灾害事件:因灾死亡(含失踪)5人以上;因灾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3万人以上;因灾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4000间以上,5000间以下。
生产安全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群体性事件:一次参与人数600人以上,影响较大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等;冲击、围攻、打、砸、抢、烧县级以上党政军机关和要害部门;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30人以上受伤,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真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自然灾害事件:因灾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因灾紧急转移安置或需紧急生活救助5万人以上;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8万人以上;因灾倒塌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6000间以上,7000间以下。
4.5.1一般突发事件(Ⅳ级):由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启动应急预案,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以及分管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到现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整个事件由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全权负责处置。
4.5.2较大突发事件(Ⅲ级):由各突发事件专项指挥部、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启动应急预案。各突发事件专项指挥部、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全权指挥。必要时县应急委派人到场,参与制定方案,并协调有关部门配合开展工作。
4.5.3重大突发事件(Ⅱ级):由县应急办或各突发事件专项指挥部负责启动应急预案。分管副县长应赶赴现场,并成立由各突发事件专项指挥部、相关部门和乡镇的相关负责同志任执行总指挥的现场指挥部,负责事件的具体指挥和处置工作。
4.5.4特别重大突发事件(Ⅰ级):由县应急委报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县委书记、县长或分管副县长应赶赴现场,并成立由相应突发事件专项指挥部、属地乡镇人民政府组成的现场指挥部。其中:县委书记、县长或分管副县长任总指挥,负责参与制定方案,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信息报告工作贯穿于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全过程。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应急管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立即报告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
县应急办及时汇总、研判、上报突发事件信息,提出处置建议,指挥调度相关应急队伍、装备和物资予以应对,并传达上级指示,跟踪督查、反馈有关落实情况。
5.2.1按照属地原则,接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事发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迅速赶赴事发现场,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可采取以下措施:
(1)发布危险或避险警告。
(2)划定警戒区域,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
(3)实施紧急疏散和救援行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4)紧急调配应急资源,到达事发现场。
(5)实施动态监测,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6)及时向县应急办报告事件相关信息,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和支持请求,同时向波及或可能波及的相关区域通报情况。
(7)其他必要的措施。
5.2.2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发展或消除严重社会危害的较大以上级别突发事件,应以短信或电话报县应急委批准后启动相关县级应急预案,由县应急委或县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处置工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1)对受伤害人员实施救护。包括受伤害人员救治、传染病或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病人隔离医治、受困人员营救、受灾害人员转移安置、涉险人员疏散和撤离及其他救护措施。
(2)对事态实施有效控制。包括现场危险因素控制和消除、重大危险源防控和转移、重要防护目标保护等。必要时,实施现场管理或交通管制等强制措施。
(3)对受损的公共设施紧急修复。包括受损的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修复。
(4)对事件现场进行清除清理。包括受损物资、设备和商品的清理,泄漏危化品和油污的清除清理,临时设施的拆除,现场废弃物和垃圾的清理等。
(5)动用政府财政预备费和应急救援储备物资,保障应急救援工作需要,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6)开展社会动员,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必要时,县应急委可以向社会单位和个人紧急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要求相关企业组织突击生产、调配,保证供给。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捐赠和技术支持。
(7)依法从严惩处扰乱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市场和社会治安秩序。
(8)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超出本县辖区范围或达到重大、特别重大级别的突发事件,及时报请州人民政府进行应急处置。
根据需要,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和各工作组组长组成,实行现场指挥长负责制。指挥长由县应急委或县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派出或指定,指挥长在应急结束前离开现场的,应指定代理人行使指挥长职责,保持现场处置工作的连续性。现场指挥部开展以下工作:
(1)统一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决策重大事项。
(2)随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县应急委报告。
(3)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快速评估,尽快研究确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4)调度应急队伍,调集应急装备和物资。
(5)当事态扩大,有可能超出自身的控制能力时,报请县应急委协调调配其他应急资源参与处置工作。
(6)根据法律、法规,开展其他必要的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可成立若干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1)综合协调组:由现场应急指挥部抽调各有关部门单位人员组成,负责对外联络、综合文字、信息收集整理及报告工作,保证指挥部工作运转,处理涉外事务,开展社会动员。
(2)新闻舆论组:由县委宣传部负责,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工作,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主动发布事件及其处置准确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3)通信保障组:由县人防办、县工业信息化商务科技局、电信公司、联通公司、移动公司等通信运营企业组成,运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与机动通信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4)专家组:由相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参与应急处置方案的评估研究工作,提供决策建议,解答有关专业技术问题。
(5)抢险救援组:将应急救援队伍编成机动救援、专业救援及综合保障三支队伍,担负较大及以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任务。
(6)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组:由县卫生健康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医疗救护、疾病控制、心理干预、人畜疫情防控、食品与饮用水安全检查监测等卫生应急工作。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力量,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
(7)交通保障组:由县交警大队、县交通运输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单位组成,负责事发地道路交通管制,根据需要开设应急救援专用通道,修复损毁设施,确保应急运输畅通。
(8)治安警戒组:由县公安局负责,实施现场警戒,保护事件现场,维护治安秩序,控制危险源,承担对重要场所、目标和救灾设施的警卫。
(9)人员疏散和安置组:由县应急局、县公安局和相关单位组成,负责人员紧急疏散和安置工作,必要时采取强制疏散措施。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10)物资和经费保障组:由县发展改革局(县粮食和储备局)、县工业信息化商务科技局、县卫生健康局、县财政局等部门组成,负责调集应急物资,保证应对突发事件工作需要。
(11)环境监测组:由州生态环境局姚安分局、县气象局组成,负责现场环境检测,控制消除环境污染,做好气象监测和天气预报等预警信息服务。
(12)公共设施抢修组:由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水务局、县工业信息化商务科技局组成,负责事件影响区域供水、供电、供气和排水系统的抢修恢复工作。
(13)涉外事务组:由县外事办负责涉及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的有关事宜。
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及时、准确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或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舆情引导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由县委宣传部归口管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工作,对涉及我县的重要工作和重大决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可能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社会关注焦点或舆情危机的,包括各类苗头性、趋势性、策动类、煽动性舆情等,责任主体单位应立即向县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应对处置工作。必要时报请上级指导支持。
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基本完成,事件危害已基本消除,应急处置工作即告结束。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按照分级负责的规定,宣布应急结束决定。
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做好善后处置工作,主要包括:人员安置、伤亡人员抚恤、基本生活困难救助、征用补偿、救助资金和物资安排、有关保险理赔、公众心理干预、恢复重建等事项。
县级有关部门会同事发地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损失、影响、责任和恢复重建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防范与处置措施、修订预案的建议,形成调查评估报告。调查评估报告按程序逐级上报。由上级人民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的调查评估工作,本县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恢复重建工作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县级有关部门给予指导和支持,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受害地区实际,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按有关规定报批后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考核制度和相关指标体系,对全县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对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扬。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应急管理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第一责任人。对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突发事件重要信息的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工作不力的,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对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影响扩大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县应急办组织协调全县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新闻媒体应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积极发挥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实施在校学生的综合应急教育,将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将应急管理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在举办各级各类干部学习培训班时,要开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课程。
县级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要结合自身业务领域,利用现有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居民提供应对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8.2.1各突发事件专项指挥部、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应急预案,定期组织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应急演练或分项演练。
8.2.2应急演练包括规划与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和改进5个阶段。通过应急演练,发现和解决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和决策、协调、处置的程序,评价应急准备状态,培训和检验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现场处置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并改进修订完善。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总体应急预案:是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
专项应急预案:是总体预案的组成部分,是县人民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的各种行动方案、相关保障方案和操作手册。
部门应急预案: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乡镇应急预案:是各乡镇人民政府为应对本地区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的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及应急行动的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
应急保障预案:是在预案保障措施部分涉及到的由县相关部门制定的指挥系统技术、通信、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应急队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治安、物资、资金和应急避难所等保障预案。
应急储备资金: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条款,每年按照财政支出额的适当比例安排政府预备费,主要作为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
应急专项准备资金:是县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在一般支出预算“其他支出”中增设的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项准备资金。
突发事件专项指挥部:指为应对某类突发事件成立的指挥部、领导小组等机构,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等。
有关部门:指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处置、善后、保障等各环节有关的县属各委办局机构,包括主要责任部门和协作部门。
应急演练:是指各地区,各部门,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针对特定的突发事件风险和应急保障工作要求,在预设条件下,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和程序,为提高应急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模拟突发事件及应急响应过程的实践活动。
单项应急演练:是指只涉及应急预案中特定应急响应功能或现场处置方案中一系列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针对1个或少数几个参与单位(岗位)的特定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
综合应急演练:是指涉及应急预案中多项或全部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注重对多个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特别是对不同单位之间应急机制和联合应对能力的检验。
本预案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县应急委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编制修订工作由县应急办具体负责。
本预案由县人民政府、县应急委审定。
本预案以县人民政府名义印发,并报州人民政府备案。同时,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对确需保密的内容,按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本预案,及时组织制定或修订相应的专项预案和保障计划,并报县应急办备案。
因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变更,机构调整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以及应急处置工作中和各类应急预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由县应急办适时组织对本预案进行修订,原则上每5年修订1次。
《姚安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20年修订)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姚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姚安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姚政发〔2005〕69号)同时废止。
标题:关于启动姚安县XXXX预案的请示
据XX报告,XX年XX月XX日XX时许,XX发生XX事件。到目前为止,该事件已造成XX人死亡,XX人受伤,XX人转移,并仍有可能危及XX人的生命安全。
XX年XX月XX日XX时许,XX发生XX事件,(简要介绍事件发生的经过)。
经县应急办与XX局(委、办)协商,建议启动姚安县XX预案,成立县人民政府XX应急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县突发XX事件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XXXX,办公室主任由XXX担任,具体工作由XXX承担,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
标题:某地发生XX事件
据XX报告,XX年XX月XX日XX时许,XX发生XX事件。到目前为止,该事件造成XX人死亡,XX人受伤,XX人转移。
据XX报告,XX年XX月XX日XX时许,XX发生XX事件,……(详细介绍事件发生的经过)。
事件发生后,XXX领导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简要介绍批示精神)。
事件发生后,县人民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控制事件进一步扩大和蔓延。XXX按照领导批示精神,及时组织抢险和救护工作。
事件发生后,XX部门按照领导批示精神,XX部门XX同志、……等同志前往事发现场,并及时派出工作组,协助当地政府做好事故抢险和救护工作。
根据XX(部门和地方政府)介绍: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简要介绍事件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