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适中乡积极探索村民议事制度,将村民家门口“议事会”变成破解基层治理“末梢困境”的一把“金钥匙”,把“吐槽”“投诉”转化为治理动力,将一张张“问题清单”变为一份份“满意答卷”,实现从“议论纷纷”到“议事纷纷”的良好互动局面,解锁基层治理“善治密码”,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党群协商同议事,激活基层“善治力”。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因地制宜全覆盖成立村民小组议事会,科学设置成员数量和构成,按照“组织提名、群众推荐、村党组织审核、户长会推选、村“两委”会议研究、村民小组公示、乡党委备案”的程序,将“政治可靠、熟悉民情、办事公道”的村民小组干部、老党员、乡贤、“两代表一委员”、退役军人等推选为议事会成员,同时,根据议事主体及议事内容,动态吸纳利益密切相关的群众参与,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提升议事认可度。明确每月6日为“村民议事日”,按照集中学习、通报工作情况、组织议事、汇报工作计划、民主测评的程序召开村民议事会议,适时邀请涉及议事内容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与,从政策所能、现实所需、群众所盼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共同商议解决措施。
广开言路听民意,架设民情“直通车”。组建由挂村领导、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微网格员等为成员的“民情联络队”,将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农村宗教治理、“三资”管理、村规民约修订、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重点收集范围,打造民意“汇集网”,畅通“人人能发声”的议事渠道,实现服务模式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问需”转变,沟通渠道由“群众往上”向“干部往下”转变,矛盾纠纷由“事后解决”向“事前预防”转变。如,围绕群众反映集中、关乎日常的滥办酒席、高价彩礼、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高频问题”,通过议事决议不断完善村规民约,促进议事成果转化落实,构建“聚焦民生-形成议题-提出方案-规范完善”的自治体系,使村规民约更接地气、更顺民意。
精准高效干成事,疏通民生“中梗阻”。整合挂村领导、下村干部、驻村队员、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力量,组建议事服务队伍,负责跟进处理村民议事会议定的事项,构建“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基层治理格局。近年来,办结议事决议100余项,涉及污水管网维护、人居环境整治、人畜饮水、道路交通维护、集体资金分配、资产资源管理、矛盾纠纷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等。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乡村干部主动下沉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户长会共同商议,最终确定“政府出资、群众投工投劳”的治理方案,困扰群众多年的生活污水治理难题得以解决。再如,适中村大村三组议事会反映1999年集资修筑河坝历史账目问题,乡纪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核查,将涉及资金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公示,消除群众疑虑,使得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阳光透明亮实绩,民主监督“评质效”。构建“全方位”公开监督体系,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布议定事项办结责任人、时限及进展,在党员大会、户长会、院坝会上实时通报,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赢信任。村务监督委员会对议事事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了解梳理村级事务的风险点和群众关心的疑点问题,加强对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关注力度,及时纠治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公开监督结果、反映问题的核实情况等,确保民主协商、民主议事、民主服务在“阳光下运行”。每季度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及村民议事会议定事项办理情况,参会人员对村“两委”落实村民议事会决策事项和村干部履职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作为村“两委”干部评先选优、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马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