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2025年08月01日星期五
首页 > 新闻 > 部门 > 正文
让文化光芒照亮每个角落 —— 姚安县文化馆“十四五”工作综述暨全民艺术普及实践探析
来源: 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局 | 访问量: | 发布时间: 2025/10/31 11:06:53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全民艺术普及则是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涵养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十四五”时期,姚安县文化馆立足县域文化资源禀赋,紧扣县委、县人民政府战略部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在全民艺术普及的实践中探索创新,通过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容,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花灯、梅葛、坝子腔等本土民俗文化焕发生机,让艺术之花绽放。

一、转变工作思路:锚定全民艺术普及的方向坐标

全民艺术普及不是“大水漫灌”的形式化供给,而是“精准滴灌”的个性化服务。“十四五”以来,姚安县文化馆打破传统“以馆为中心”的工作惯性,从“单向输出”转向“供需对接”、从“馆内布置”转向“全域延伸”,从“任务驱动”转向“价值引领”,为全民艺术普及找到方向,定准坐标。

(一)从“单向输出”到“供需匹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过去,文化馆开展活动多以“我有什么、我办什么”为逻辑,常出现“活动热闹、群众冷淡”的困境。“十四五”期间,馆内工作人员深入9个乡镇77个村(社区)开展调研,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形式,摸清不同群体的艺术需求:农村群众渴望家门口的文艺演出,青少年期待得到培训。

基于需求画像,文化馆调整工作重心。针对农村业余文艺队技艺薄弱的问题,开设花灯、梅葛、坝子腔等专项培训。针对青少年对传统艺术认知不足的问题,推出青少年花灯歌舞、戏剧创作、二胡、月琴等免费培训。针对中老年文化需求,举办书法美术展览。2025年,仅面向文艺骨干及业余爱好者的培训就达24期,覆盖2400人次,其中青少年兴趣班惠及1万余人次,真正实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

(二)从“馆内布置”到“全域延伸”,构建三级服务网络

“十三五”末,姚安县文化馆虽有固定阵地,但服务辐射范围有限,乡村群众难以享受优质文化资源。“十四五”期间,馆内以“国家二级文化馆”创建为契机,依托总分馆制建设,先后投入70余万元,对场馆进行提升改造,并在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设立“艺术普及服务点”,形成“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服务点”三级网络。

通过资源下沉,文化馆将艺术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联合各乡镇文化站组织文艺演出100余场次,服务群众41.1万人次;推动“流动展览”下乡,将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送到田间地头。截至2025年,全县126支农村业余文艺队均能通过三级网络获取培训资源,申请演出支持,实现“城乡群众同享艺术红利”。

(三)从“任务驱动”到“价值引领”,融入文化自信建设

全民艺术普及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文化认同的培育。“十四五”期间,姚安县文化馆以《“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为指引,将“文化自信”融入艺术普及全过程,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梅葛培训中,不仅教授演唱技巧,还讲解梅葛作为“彝族史诗”的文化内涵;在花灯小戏创作中,引导学员挖掘姚安历史故事、乡村振兴案例,让作品既有艺术感染力,又有文化厚重感。县农民戏剧家协会创作的《姐妹回乡展宏图》,以“返乡创业”为主题,融入花灯曲调与彝族元素,不仅获“云南省第三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奖项,更让群众在欣赏中增强对家乡发展的认同。这种“技艺+文化”的普及模式,让艺术成为传递文化自信的载体。

二、创新工作方法:激活全民艺术普及的实践动能

方法创新是破解全民艺术普及“覆盖面窄、影响力弱、持续性差”的关键。姚安县文化馆在“十四五”期间探索数字化赋能、品牌化打造、协同化联动、激励化保障四大方法,让艺术普及更高效、更鲜活、更可持续。

(一)数字化赋能,拓宽普及覆盖面

面对城乡地域差异、群众时间碎片化等问题,文化馆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将“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结合,打破时空限制。

一方面,依托“智慧云南公共文化云”平台,推送群文活动直播15个、文字图片6320余条,让无法到现场的群众通过手机观看演出、参与培训。2024年12月“马游乡村村晚”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抖音等平台直播,浏览量突破90万人次,其中省外观众占比达30%,不仅扩大了姚安文化的影响力,也让在外地的姚安人通过屏幕感受家乡艺术。

另一方面,开发“姚安艺术普及线上平台”,上传花灯教学视频、梅葛唱本等资源,群众可随时点播学习。2025年,线上平台累计访问量超50万人次,成为全民艺术普及的“24小时不打烊课堂”。

(二)品牌化打造,提升活动影响力

“零散活动难留痕,品牌活动能扎根。”文化馆围绕姚安文化特色,打造一批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艺术普及品牌,让群众“记得住”“愿意来”“常参与”。

打造“马游梅葛乡村村晚”品牌。每年结合火把节、春节等节点举办,邀请农村业余文艺队、非遗传承人、普通群众参与表演,内容涵盖梅葛演唱、花灯舞蹈、彝绣展示等,2025年单场直播浏览量突破60万人次,已成为姚安全民艺术普及的名片。

打造“二月八龙华会”节庆品牌。挖掘传统庙会文化内涵,组织 “龙华会文艺展演”“耍龙舞狮大赛”“书画笔会”等活动,2025年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其中“非遗市集”邀请20余名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让群众在逛庙会中接触传统艺术。

打造“姚安花灯小戏创作季”品牌。文化馆联合县农民戏剧家协会,每年组织戏剧创作采风、培训,鼓励学员围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主题创作花灯小戏,优秀作品在《姚安花灯》刊物发表并巡演。“十四五”期间,累计发表小彝剧、花灯小戏150余个,其中《家乡新变》《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作品成为基层巡演的“保留节目”。

(三)协同化联动,凝聚工作合力

全民艺术普及不是文化馆“单打独斗”自己干,而是“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十四五”期间,文化馆联动协会、企业、志愿者等力量,形成“1+N”工作格局。

联动协会。依托姚安县农民戏剧家协会,培育骨干人才。协会不仅年均创作剧目60余个、送戏下乡270多场,还带领成员参加全国性文艺活动。在文化和旅游部发展中心文旅嘉年华、福建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中斩获佳绩,让姚安群众文化艺术“走出去”的同时,也为本土艺术普及注入专业力量。

联动企业。与光禄古镇、花卉交易中心等合作,打造“文化旅游宣传展示点”,将花灯表演、梅葛演唱融入旅游场景,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姚安元素。

联动志愿者。组建“梅葛宣讲志愿服务队”“花灯辅导志愿服务队”,吸纳200余名文艺骨干、退休教师加入,深入乡村开展艺术辅导246场次,覆盖14万余人次。志愿者李大妈是退休花灯演员,她每周到2个村教授花灯舞蹈,带出6支村级文艺队骨干,成为基层艺术普及的摆渡人。

(四)激励化保障,夯实队伍基础

业余文艺队是全民艺术普及的“毛细血管”,文化馆通过“资金补助、荣誉激励、资源支持”,让队伍“建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资金上,建立 “分级补助机制”。2025年争取省、州补助资金5.6万元,对14支优秀队伍按“每场1000元”给予演出补贴,全年共计投入10万元用于日常培训及演出补助,解决队伍“没钱办事”的难题。

荣誉上,开展“优秀文艺队”“艺术普及带头人”评选,每年表彰 10支队伍、20名个人,通过县融媒体宣传其事迹,增强队伍荣誉感。2024年,春晖小区文艺队因积极参与节庆演出,培育新人,获评“优秀文艺队”,队长李大爹说:“不仅有补助,还能上电视,大家参与的劲头更足了。”

资源上,为文艺队提供服装、道具、排练场地支持,定期派专业老师辅导。2025年,仅为农村文艺队提供的花灯服装就达30余套,帮助 5支队伍排出原创剧目,其中《乡村振兴谱新篇》在全县巡演20余场。

三、丰富工作内容:筑牢全民艺术普及的资源根基

全民艺术普及的核心是“内容”,只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十四五”期间,姚安县文化馆从培训、创作、非遗、活动四个维度发力,构建“多层次、多品类、多形式”的内容体系,让艺术普及既有“厚度”,又有“温度”。

(一)分层分类培训,培育艺术骨干

培训是全民艺术普及的“基础工程”。文化馆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开设“基础班”“提升班”“骨干班”,形成阶梯式培训体系。

基础班“扫盲”。面向普通群众开设“零基础花灯舞班”“梅葛入门课”,用简单易学的内容降低参与门槛。2023年,在弥兴镇举办的“花灯基础班”吸引80余名村民报名,60岁的刘阿姨从零开始学习花灯,半年后就能参加村级演出。

提升班“精进”。针对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开设“花灯唱腔技巧班”“戏剧创作班”“摄影提高班”。邀请省花灯剧院艺术家、州文化馆专业老师授课,2025年此类培训达15期,培训1500人次,学员创作的摄影作品在州、县展览中展出100余件。

骨干班“领航”。选拔126支农村业余文艺队的队长或核心成员,开展“文艺队管理”“活动策划”“节目编排”培训,培育“既能演出、又能组织”的骨干。2024年,骨干班学员带动所在队伍开展送戏下乡510 余场次,服务群众100.2万人次,成为基层艺术普及的“领头雁”。

(二)深耕文艺创作,产出精品力作

“普及需要作品,作品滋养普及”。文化馆以“出精品、传得开”为目标,鼓励学员、工作人员开展创作,让优秀作品成为艺术普及的“活教材”。

戏剧创作成果丰硕。学员在《马缨花》《姚安花灯》等刊物发表小彝剧、花灯小戏、小品150余个,撰写农民戏剧家协会的《群众文艺创作与全民艺术普及的浅思》发表于省级刊物《云南群众文化》,为基层创作提供理论支撑。

书法创作斩获佳绩。2022年,文化馆职工的原创书法作品获第五届云南省群众文化艺术最高奖“彩云奖”,成为姚安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标杆。2023—2025年,馆内举办线下书法美术摄影展览52期,展出作品2000余件,其中《荷城风光》《彝乡新貌》等作品以姚安元素为主题,让群众在欣赏中感受家乡之美。

音乐舞蹈贴近生活。创作姚安莲花落《姐妹回乡展宏图》、花灯歌舞《乡村振兴乐融融》等作品,将政策宣传、家乡变化融入艺术形式,在乡村巡演中广受欢迎。其中《姐妹回乡展宏图》获“云南省第三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奖项,成为非遗与现实题材结合的典范。

(三)活化非遗传承,延续文化根脉

姚安拥有梅葛、花灯、坝子腔三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是全民艺术普及的宝贵资源。文化馆通过“展示+体验+融合”,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编印非遗书籍,留存文化记忆。组织专家整理非遗资料,编印《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画册等6本书籍,发放到乡镇文化站、学校,成为非遗普及的“工具书”。

开展非遗体验,拉近群众距离。在文化馆设立“非遗体验区”,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群众可亲手制作彝绣、学习梅葛演唱、体验高乐伞制作。2025年,仅彝绣体验就开展30余场,覆盖800余人次,不少年轻人在体验中爱上传统技艺。

推动非遗融合,拓展普及场景。将梅葛、花灯融入旅游,在光禄古镇打造“乡村大舞台”“非遗演艺广场”,每天上演花灯小戏、梅葛演唱。将坝子腔融入校园,在5所中小学开设“坝子腔兴趣班”,培养青少年传承人。2025年,非遗相关活动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让非遗走向“生活场”。

(四)多元活动供给,满足群众需求

“十四五” 期间,文化馆围绕“全年不打烊”目标,举办节庆活动、惠民演出、展览展示等各类活动,让群众“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精彩”。

节庆活动氛围浓。每年元旦、春节、二月八龙华会、火把节等节点,策划至少20场专场文艺晚会,实现线上线下联动。2025年春节期间,光禄镇开展“相约你我?缘定光禄”系列活动,组织龙狮队展演58场次,发放补助5.8万元,营造“年味浓、文化足”的氛围。

惠民演出接地气。依托县农民戏剧家协会组织“送戏下乡”1210余场次,服务群众140.2万人次,演出内容涵盖花灯、小彝剧、歌舞等,演员多为本地业余文艺队,语言、题材贴近农村生活。在适中乡月明村,文艺队表演的《婆媳和》小戏,用方言讲述家庭和睦故事,让村民在笑声中受教育。

展览展示覆盖面广。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非遗成果展、乡村振兴主题展等52期,其中“喜迎二十大”专题展览展出各类作品300多件,接待观众3000人次。在公共文化云平台推送展览资源,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优秀作品。

四、未来展望:迈向全民艺术普及的更高水平

“十四五”期间,姚安县文化馆在全民艺术普及中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需求、文化数字化的趋势,仍需持续发力。“十五五”及未来,馆内将围绕“智慧化、融合化、品牌化、长效化”目标,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再上新台阶。

(一)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文化服务体系

升级“智慧云南公共文化云南姚安县文化馆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城乡全覆盖。开发“姚安艺术普及APP”,新增“在线报名、课程点播、作品展示、互动交流”功能,让群众通过手机就能完成培训报名、参与线上活动。建设“虚拟文化馆”,用VR技术还原花灯戏台、非遗作坊,让群众沉浸式体验本土文化。培育“数字文艺骨干”,培训业余文艺队使用短视频平台传播作品,扩大艺术普及的线上影响力。

(二)推动文旅融合,拓展普及新场景

依托光禄古镇、花卉交易中心、梅葛广场等平台,打造“文化旅游艺术打卡点”,将花灯表演、梅葛演唱、彝绣体验融入旅游线路。争取举办“姚安县2026年全国村晚暨夏季村晚‘花香姚安?玫瑰古镇’示范展示活动”“云南省202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红歌大家唱活动”,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吸引更多游客、群众参与艺术普及,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将花灯元素、梅葛图案融入文具、服饰、饰品,让非遗产品成为艺术普及的“流动载体”。

(三)强化人才支撑,完善长效机制

建议立项建设“姚安县综合文化服务艺术中心”,整合非遗展示、群众演艺、文物展览、图书阅读等功能,为艺术普及提供阵地支撑,加大对业余文艺队伍的扶持力度。建立“群众文化人才库”,将优秀骨干纳入县级人才培养计划,给予培训、创作资助支持。完善“激励机制”,对在艺术普及中表现突出的队伍、个人,给予资金奖励、荣誉表彰,并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聚焦重点群体,提升普及精准度

针对青少年及成年人,继续开设花灯、梅葛、坝子腔等免费培训班,编写教材,培养传承人。针对老年人,举办“银发艺术课堂”,开展书画、摄影、戏曲、广场舞等培训,组织“老年文艺展演”。针对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艺术帮扶”,提供免费培训、器材支持,让全民艺术普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总之,“十四五”是姚安县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探索期”,从思路转变到方法创新,从内容丰富到成效显现,每一步都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未来,姚安县文化馆将继续以文化自信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中,让文化艺术之光照亮城乡每个角落,让姚安本土文化在全民普及中薪火相传,为新时期姚安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管布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