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结合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构建“1+4+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第一道防线”,实现了辖区内民情、案情、访情、舆情等信息第一时间全面掌握,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进入视野,专群力量第一时间跟进化解,激活基层社会治理“一盘棋”,实现信访问题“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主要做法和成效是:
一、以“1个调度中心”为龙头,指挥协调,统筹力量,织密全域覆盖“一张网”。由县委政法委统筹指挥调度,全县建成规范化乡(镇)综治中心9个、村(社区)综治中心67个,将综治中心建设与“网格化”体系建设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县、乡、村、组网格体系,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全面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全县划分二级网格1个、三级网格9个、四级网格77个、五级网格1202个、基础网格1292个,配备各级网格长和网格员1376名,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推动基层治理网格运行更精准、更规范。由综治中心统筹矛盾联调、隐患联排、问题联治、信息互享等工作,统筹调度行业部门和村(社区)力量资源,条块结合、专群联动,合力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运作。乡、村两级综治中心每半月开展一次辖区矛盾纠纷研判,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在基层,一年来调处矛盾纠纷1152件,调处成功1124件,调处成功率达97.5%。
二、以“4支专业队伍”为支撑,各尽其责,强化服务,实现多元解纷“一条龙”。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积极依托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的4个专业部门力量,依法依规处置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教育引导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县法院挂牌成立“姚安县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协同推进金融纠纷治理水平。在中心法庭设立“诉调对接中心”,为诉讼前解决纠纷提供了兼具权威性和灵活性的调解服务。在乡镇设立巡回审判点,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各派出所、司法所推行“警民联调”工作机制,与“枫桥式派出所、枫桥式司法所”创建相结合,围绕“法、理、情”相统一,警民联调得到有效对接、良性互动。信访部门认真贯彻《信访工作条例》,紧扣解决信访问题为核心,认真抓好网上信访代理、党委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落实,按照“三到位一处理”的原则依法依规办理信访事项,并依托“人民调解参与信访问题化解工作室”,依法分类处理信访问题,协调人民调解积极参与推动问题化解。一年来,全县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100%,按期办结率100%,参评率96%,群众满意率98.96%,重复信访占比下降29.73%,各项指标情况目前总体较好。
三、以“N项资源力量”为保障,协调联动,优势互补,激活基层治理“一盘棋”。积极整合政府部门、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力量,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整合N项资源力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预防减少信访问题和法律诉讼的产生,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联合法院、公安、市场监管、旅游等部门建立“旅游纠纷调解中心、诉非联动中心、旅游巡回法庭”,丰富和完善了旅游纠纷化解渠道。将彝族语言与法治语言相结合,成立了“梅葛”调解室,将法、理、情融入彝族“梅葛调”中,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有亲和力的解纷服务。推行“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调处社会矛盾机制,注重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热心公益老人”等人员优势作用,调处邻里小矛盾小纠纷,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加强专业化、行业化调解委员会建设,县“人民调解参与信访问题化解工作室”、县“行业纠纷调解中心、人民法院诉前委派调解中心”以及医疗纠纷、物业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等各类专业化、行业化调解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一年来,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978件,已化解956件。
姚安县通过构建“1+4+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托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无缝对接,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道防线”,真正将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全县信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逐年呈现出信访总量和群众走访明显下降、群众满意率稳步上升的“两降一升”良好态势,连续4年信访工作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并走在全州前列,连续2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切实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姚安县信访局 董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