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2025年08月01日星期五
首页 > 旅游姚安 > 民族文化 > 正文
文脉赓续润彝乡文旅融合谱新篇 ——以适中乡文化工作为例
来源: | 访问量: | 发布时间: 2025/11/19 11:22:55

在姚安县最东端,一座距县城46公里的山乡静静矗立。这里地处“三县交界”,集山区、边远、河谷地貌于一体,作为州内少数民族聚居乡之一,适中乡凭借得天独厚的非遗资源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要求,在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坚守文化根脉,深耕文化沃土,走出了一条“活动筑基、特色赋能、文旅融合、长效发展”的文化繁荣之路,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一、文化活动体系化:从普惠到品牌的阶梯式升级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参与,文化的影响力在于传播。近年来,适中乡立足少数民族聚居的实际,打破“零敲碎打”的活动模式,构建起“乡内自主办+县级主动参+品牌重点创”的立体化活动格局,实现了文化活动从基层普惠到品质升级、从单一展示到品牌塑造的阶梯式跨越,让文化之花绽放在彝乡的每一个角落。

(一)基层普惠,让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村晚进万家,欢乐到农家”,这是近年适中乡村文化生活最生动的写照。针对乡村群众文化需求分散、参与便捷性要求高的特点,适中乡将文化活动的重心下沉到村组,以“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为核心,鼓励各村组结合自身特色举办“村晚”“丰收宴”等小型化、常态化活动。在菖河村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身着彝族服饰,伴着三弦与月琴的旋律跳起左脚舞;在月明村的晒谷场里,自编自导的小彝剧演绎着乡村振兴的新变化;在适中村的文化活动室,老艺人手把手教年轻人刺绣、唱彝族民歌。这些家门口的文化活动,没有专业的舞台布景,却有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没有明星大腕,却有群众最熟悉的面孔,让文化参与变得触手可及,每年累计开展基层文化活动100余场,覆盖群众数千人次,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无死角”。

(二)对外展示,让彝乡文化“走出山门”

在夯实基层文化基础的同时,适中乡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组织本土文艺队伍主动参与县级各类文化赛事与展示活动,让彝乡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2023年,适中乡精选优秀文艺节目,组团参与姚安县第九届农村文艺汇演,其中小彝剧《乡村振兴谱新篇》、花灯麒麟舞《麒麟献瑞庆丰收》凭借鲜明的地方特色、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刻的现实内涵,斩获多项大奖。演出中,演员们用彝族语言与汉语双语演绎,将党的惠民政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群众幸福生活等内容融入剧情与舞蹈,既展现了适中乡群众的精神风貌,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最新的发展变化。此外,乡内文艺骨干还多次参与州级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左脚舞、彝族民歌等传统艺术形式成为对外展示适中乡形象的重要名片。

(三)品牌打造,让文化IP“深入人心”

如果说基层活动是“毛细血管”,对外展示是“重要窗口”,那么品牌节庆就是适中乡文化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适中乡精心策划举办“正月十六开街节暨麒麟文化旅游节”,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旅游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标志性的民族文化节庆品牌。节日当天,来自周边各县的群众与游客齐聚适中乡集镇,观小彝剧、赏花灯麒麟舞、听彝族民歌、尝特色美食,热闹非凡。活动现场设置了非遗展示区、农产品展销区、民俗体验区三大板块,菖河蜂蜜、彝族刺绣、手工银饰等特色产品备受青睐,仅节日期间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余万元。这场集“看、听、尝、购、玩”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不仅让“正月十六开街节暨麒麟文化旅游节”这一传承百年的民俗活动焕发新生,更让“生态适中”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标志着适中乡文化活动从“聚人气”向“树品牌”的重要转型。

二、文化内容特色化:非遗传承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

文化的魅力在于特色,文化的传承在于创新。适中乡牢牢把握“少数民族聚居乡”的核心特质,深挖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以非遗传承为根基,以时代主题为导向,让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同频共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体系。

(一)深耕非遗资源,激活传承活力

适中乡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富矿”,左脚舞、花灯麒麟舞、彝族民歌、彝族刺绣等非遗项目代代相传,菖河蜂蜜制作技艺更是其中的瑰宝。为让这些珍贵的非遗资源“活起来”,适中乡采取“保护+传承+发展”三位一体的举措,推动非遗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在保护方面,组织专人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流程、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完善的非遗档案,对老艺人开展走访记录,抢救性保护濒临失传的技艺。在传承方面,依托学校、文化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阵地,开设非遗传承培训班,邀请老艺人担任教师,免费为青少年传授左脚舞、彝族刺绣等技艺,每年开展培训20余场,培养年轻骨干100余人次。在发展方面,推动非遗与产业相结合,菖河蜂蜜制作技艺成功申报2023年省级非遗项目后,乡党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规范生产标准,提升品牌影响力,带动全乡蜂蜜产业产值突破500万元,让非遗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二)紧扣时代主题,传递新风正气

适中乡的文化创作始终立足时代前沿,将党的政策、发展成就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乡内文艺工作者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民族团结示范等现实主题,创作了一大批接地气、有温度、传得开的文艺作品。小彝剧《政策暖民心》通过讲述村干部帮助村民发展产业、改善住房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党的惠民政策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花灯麒麟舞《清洁家园齐出力》以幽默诙谐的表演,倡导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彝族民歌《乡村振兴新征程》用悠扬的旋律,歌颂了新时代彝乡群众的幸福生活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些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三)突出群众主体,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群众,文化繁荣的动力也来自群众。适中乡始终坚持“群众为主体、群众唱主角”的理念,让群众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定期组织文艺骨干培训,邀请专业老师从剧本创作、舞蹈编排、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提升群众的文化创作与表演水平。目前,全乡已组建多支村级文艺队伍,吸纳文艺爱好者百余人,既有年过七旬的老艺人,也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形成了“老中青”梯队传承的良好格局。这些文艺队伍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乡村舞台,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在参与文化创作与表演的过程中,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不断提升,“爱家乡、传文化、促发展”的文化自信蔚然成风。

三、文旅融合精准化:从聚人气到促发展的深度转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适中乡立足“生态优美、文化厚重”的资源禀赋,将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以文化活动为纽带,以品牌塑造为抓手,以资源整合为路径,推动文旅融合从“初步尝试”向“深度融合”转型,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一)打造节庆IP,引爆旅游热度

“正月十六开街节暨麒麟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成为适中乡文旅融合的“突破口”。为将这一品牌节庆做大做强,适中乡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完善配套服务:优化活动流程,增加民俗巡游、篝火晚会、亲子体验等互动环节,提升游客参与感;完善基础设施,新建停车场,增设旅游厕所,规范标识标牌,改善旅游环境;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活动预告、精彩瞬间,邀请州、县媒体全程报道,扩大活动影响力。2024年节庆期间,全乡接待游客超数千人次,较往年增长80%,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同步发展,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实效。此外,适中乡还结合彝族“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举办系列文旅活动,形成“一节为主、多节联动”的文旅节庆格局。

(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增收致富

文旅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域发展。适中乡以文旅活动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相关产业,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扶持发展菖河蜂蜜、彝族服饰、生态果蔬等特色产品品牌,统一包装设计,在文旅活动现场、线上电商平台同步销售,让“适中特产”走出大山。鼓励村民成立手工艺品合作社,集中生产彝族刺绣、手工银饰、竹编等文创产品,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目前,全乡已有数十户群众参与到文旅相关产业中,户均年增收万余元,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四、文化振兴成效显:民心凝聚与乡域赋能的双向奔赴

经过多年深耕细作,适中乡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凝聚了发展共识、赋能了乡域发展,实现了“文化兴、民心聚、经济活、乡村美”的良好局面。

(一)文化传承活力显著增强

左脚舞、花灯麒麟舞等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常态化展示、系统化传承,重新回到群众生活中,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标配”。菖河蜂蜜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让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与发展。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学习非遗技艺、参与文艺创作,为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如今的适中乡,无论是节庆活动还是日常休闲,随处可见身着彝族服饰的群众载歌载舞,传统文化已深深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当地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二)政策宣传落地生根

以文艺节目为载体的政策宣传,摆脱了“念文件、讲道理”的传统模式,变得生动鲜活、通俗易懂。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政策、惠民举措等内容通过小彝剧、花灯麒麟舞、彝族民歌等形式传递到千家万户,让群众在欣赏文艺表演的同时,深刻理解政策内涵、感受党的关怀。近年来,适中乡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主动投身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形成了“上下同心、共建家园”的强大合力。

(三)乡域影响力持续提升

“正月十六开街节暨麒麟文化旅游节”成为区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生态适中”“非遗彝乡”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适中乡先后被评为姚安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乡、全州少数民族聚居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多次在州、县文化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化活动了解适中、走进适中,为乡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适中乡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

(四)乡村氛围更加和谐向上

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群众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拉近了邻里距离、增进了民族感情。在文艺创作与表演中,各族群众相互协作、互帮互助。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大家抱团取暖、共同致富。如今的适中乡,邻里和睦、干群同心、民族团结,呈现出一派“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为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赓续文脉大发展:锚定目标绘就文化发展新蓝图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需奋进。面对新时代文化振兴的新要求、新使命,适中乡立足现有基础,明确四大发展方向,持续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常态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文化动力。

(一)深化品牌建设,打造标志性文化IP

持续打磨“正月十六开街节暨麒麟文化旅游节”品牌,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增加文化论坛、非遗展销、特色美食节等板块,提升活动的专业性与影响力。做强菖河蜂蜜省级非遗品牌,建设非遗文化产业园,整合生产、加工、展示、销售等环节,打造集“生产+体验+旅游”于一体的非遗产业集群。培育彝族刺绣、花灯麒麟舞等特色文化品牌,申请注册地理标志产品、版权保护,提升品牌附加值,推动其成为区域内具有标志性的民族文化IP。

(二)推动文旅提质,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进一步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升级特色文旅线路,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乡村民宿、农家乐品质,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加强与周边乡镇、景区的合作,融入姚安县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联。创新文旅产品形式,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研学旅游产品、康养旅游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旅游环境,推动文旅融合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强化队伍培育,筑牢人才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本土文艺人才库,对老艺人、文艺骨干、年轻传承人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开展培养。与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定期到乡开展指导培训,提升文艺队伍的创作水平与表演能力。设立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文化传承、文艺创作、文旅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团体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人才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大学生、返乡青年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构建“老中青”梯队合理、专业能力过硬的文化人才队伍。

(四)健全长效机制,保障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群众需求与发展实际,制定年度文化活动计划,明确活动主题、时间、内容、责任主体,确保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畅通群众文化需求表达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多方联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将文化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工作顺利推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活动秩序,打击低俗、庸俗、媚俗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未来可期

从田间地头的“村晚”到万众瞩目的文化节庆,从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到带动增收的文化产业,适中乡以文化为笔、以初心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这座深藏在姚安的东部彝乡,凭借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文化振兴之路,让文化自信成为山乡群众鲜明的精神底色,让文旅融合成为乡域发展强劲的动力引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中乡将赓续文化根脉、深耕文化沃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文化建设与文旅融合再上新台阶,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基层力量,让文化振兴成为适中乡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和动人风景。(管布坤 杨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