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新闻   > >  部门
姚安县供销社综合改革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 姚安县供销合作社 | 访问量:10211 | 发布时间: 2022/5/30 8:55:43

姚安县供销社是县政府直属的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4人,其中:参公编制12人、工勤编制2人,离退休人员18人。

一、综合改革前状况

姚安县供销社成立于1952年,经过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解决生产资料供应和农村农副产品收购的问题。姚安县委、县人民政府从农村吸收18人到云南省合作干部学校短期训练班学习,为组建供销合作社培训干部。同年6月从县土地改革工作队中抽调人员组织筹建了姚安县供销合作社。县政府拨给开办费2000元,配备干部38人,号召、发动全县各族农民组织起来,自愿入股集资办社。10月1日正式成立第四区供销社。(现光禄镇)全县按行政区划建制建立区供销社6个,分销店14个。经营生产生活资料品种11种、即:条锄、板锄、镰刀、斧头、犁头、犁铧、食盐、火柴、茶叶、香烟、土布。收购大宗农产品5种,即:粮食、油料、鸡、鸡蛋、生猪派购等。供销社商业迅速占领了农村商业阵地。10月31日,姚安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全县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会期两天,代表203名,会议上组建了“姚安县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县委书记李达兼任主任,副主任赵文,内设秘书股,组导股,业务股。领导全县供销事业工作。12月底,干部职工共计108人,入股农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9%。“三个石头搭眼灶,一块门板做柜台,一根扁担运商品,一只背篓收废品,一双草鞋走乡下”。社员群众亲切的称呼:“我们的供销社”。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城乡居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离不开供销社,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成熟,个体经营户、民营企业如万马奔腾涌向市场,“敲钟吃饭、盖章拿钱”,统购统销,凭票供应、独家经营的垄断格局被市场经济打破。1983年,推行社有民营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主要内容是:改“官办”为“民办”;改企业领导任命制为社员选举制;改集体统购统销为自主经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财务分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营业务逐年萎缩,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企业亏损直线上升。企业到了吃了货款吃贷款,吃完贷款吃资产的境地,机制僵化,人员老化,观念陈旧,货物过时,设施落后,产权关系不明晰,历史包袱沉重,人多为患,出现了连续亏损的局面,个别企业已经资不抵债,完全失去了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领导无钱发工资、职工医保、养老保险无钱缴纳,退休职工病逝后,无钱解决丧葬抚恤费,供养遗属无法正常领到遗属生活补助费,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等等。各种矛盾堆积,企业寸步难行。搬掉 “铁椅子”,端掉 “大锅饭”,砸烂“铁饭碗”,“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明晰产权,优化资源,盘活资产,开放办社”成为供销企业改革的主题。

2001年6月底,供销系统有集体企业13户,职工248人,除一户企业有微利外,其他12户企业都是亏损经营,为了走出困境,供销社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分流人员、盘活资产、优化重组,发展壮大一批、兼并重组一批、破产淘汰一批。实现减员、减债、减负,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社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全县分三批四年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到2004年7月底,13个企业改制基本结束。全系统共解除劳动合同236人,移交离退休人员121人,落实政策2人,移交供养遗属26人,盘活资产620多万元,偿还银行贷款100万元,清退社员股金25万元,收缴会计档案2300卷,文书档案48卷,通过县档案局的检查验收,进入历史档案。供销社职工用一张红色的《工作证》换取了一本绿色的《失业证》。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眼含泪水,忍着“阵痛”,参与了改革,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后现状

供销合作社根基在农村,阵地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二十年来,不断推进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农产品行业协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经济,广泛吸纳供销社失业人员,为农民提供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购销、市场信息等综合服务。至2022年4月底,全县9个乡(镇)恢复成立了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在各苴村、官屯社区、马游村、清河社区、小邑村和官庄村等6个村成立村级基层社。全县共有农资配送中心2个,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71个,农村综合服务社235个,农资经营网点133个。实现1168人上岗就业,服务群众15万多人。多元化、多渠道的开放办社形式,使98%的改制失业人员有了新社员的身份。连厂综合服务社挂牌时,社员王绍清激动地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给我二次创业的机会,我们全家人的吃穿有着落了,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你们为失业人员办实事!”。

二是直击难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产权制度改革时由于部分土地房产来源不详细,资料不全,原始证照丢失,合同不规范等原因致使60多户房产未能及时过户,20年来,群众怨气大,多人次到州县有关部门反复上访,群众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19年4月,县人民政府陈副县长召集供销合作社,自然资源、税务、住建及乡镇领导参加的政府办公会议,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专题研究了供销改革中产权未过户的遗留问题,明确了7个方面的办证措施。县供销社积极配合产权登记中心工作人员逐宗进行核实,到农村基层调研,了解事实真相,为失业人员和弱势群体发声助力,对四至面积有争议房产到实地查看,走访乡镇领导,访问当地群众,把问题弄得清楚明白,落实专人收集资料,宣传解释政策,帮助产权人查阅档案,出具产权来源证明,指导产权测绘,接待来访人员,给来访办证人员安排吃住,在小事里分解民忧,在家常话里温暖民心,坚持实事求是,遇到问题不回避、不拖拉、不躲闪,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持续三年时间,截至2021年12月底,共办理产权过户69户,上缴税收29.8万元,收回欠款 42.1万元。彻底解决了供销系统改制后20年长期久拖不决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裁决了与王净10年之久的合同纠纷;依法依规化解改革改制中73人农民合同工养老保险问题。有效仿范化解重大风险,得到省州供销系统领导认可赞扬。在办证过程中,没有-户因办证无理取闹发生争吵,领证时多户产权人到供销社表示感谢!要求跟他们-起吃顿饭,以表谢意,都被领导和工作人员婉言谢绝。领证时张鸿生说“谢谢你们,我想着这辈子都拿不到产权证啰,党和政府真是说话算话,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这回安心睡得着啰!”。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原来的一封封信访件变成了一声声感谢的话语。         

三是盘活闲置资产,利用旧仓库扩建厂房,引进客商合作建立商品超市,门店公开招租,延伸产业链,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既解决了部分群众就近就业,又方便群众购物,同时解除了危房的安全隐患,可谓-举三得。大龙口旧仓库翻新拆建18000平方,建立“春梅饰品厂”,提供了70人的就近就业岗位,资产增收2万元。盘活龙岗位闲置资产,与浙商合作建立800㎡好乐多连锁超市,服务群众1万余人,资产增收4.5万元。左门乡建立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造旧门店,开设农资、刺绣、农产品收购门市部,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开办400㎡的农村小超市,资产增收1.2万元。服务群众4000多人。适中乡集市资产改造建筑面积500㎡,引进客商,合作创建便民超市。栋川镇、弥兴镇、前场镇、官屯镇、大龙口集市、仁和等17宗社有资产公开竞标出租,房租增收8万元。全社资产翻新改造面积19600㎡,商家投资800多万元,社有资产增收15.7万元,150多人长期上岗就业。疫情期间,基层供销社组织农资送货下村,深受群众欢迎,2万多农民直接受益服务。群众评论说“供销社为我们农民办实事,不用担心了!”。 

三、深化综合改革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恢复成立乡(镇)村基层供销社作用发挥不明。

二是债权债务多,时间跨度较长。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明显,社员参与度不高。

四是县供销社无项目和资金发展社有企业。

五是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在职员工年龄老化,且几乎都是从领导岗位退下的人员,不能适应信息化办公条件。

六是社有资产散、小、弱,难以发展壮大社有企业。

四、意见建议

一是对企业改革改制的债权债务依法依规进行核销,有效解决长期挂账处理问题;

二是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把基层社打造成为服务群众的综合平台,基层社是前沿阵地,与“三农”联系最紧密,要发展就必须有项目、有资金、有人员,建议省州供销部门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

三是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为基层社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不断加强技能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理念。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基层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使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