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首页> 旅游姚安   > >  旅游景点
荷月荷城说莲荷
来源: 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局 | 访问量:53640 | 发布时间: 2021/7/21 8:15:59

姚安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战国时期,楚国庄蹻入滇,遣使部将小卜将军略定滇西,姚安“以兵威定属楚”。西汉元封二年,始置弄栋县,属益州郡所辖二十四县之一。其后六百多年间,诸葛南征,大姓割据,虽政区演变频繁,以姚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始终发挥着西连洱海、东进滇池、北上越嶲的战略地位。唐武德四年,置姚州,始有“姚”之名。唐麟德元年分南宁州西部区域设姚州都督府,成为唐王朝控制西南、遏止吐蕃的战略要地和政治中心,史称“六诏之中分,三川之门户,南中之锁钥”。天宝九年,南诏王阁逻凤攻占姚州都督府大部分地区,拉开“天宝战争”的序幕,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南诏时期,于姚安设弄栋节度。大理国时期改设姚府,别称统矢府。元代以后,随着云南行省的建立,全省政治中心由洱海地区向滇池地区东移,姚安的军事战略地位虽逐渐减弱,但在滇中地区府州一级的中心地位仍然突出。元文宗天历元年置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二十七年设姚安军民府,清乾隆三十五年罢府为州,姚州属迤西道楚雄府。民国二年三月,将姚安北界划归盐丰设县,姚安属云南省迤西道姚州,同年四月,迤西道改为滇西道,属滇西道。民国三年,改滇西道为腾越道,改姚州为姚安县,姚安县属腾越道。民国十六年,撤销腾越道,姚安县直属云南省政府。一九五八年成立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属楚雄州下辖县(市)之一。

荷城是姚安县城的别称。传说,古人兴建姚州城池,正为选址犯愁,却见西山爬来一只乌龟,在建城人的眼前爬出一个荷叶形状的图案。之后,就爬回西山去了。建城人见此情景,当下即悟,城址及城池的布局就确定下来。姚州城建设完成,主事者为了感谢神龟授意,就将这个呈荷叶形状的姚州城称为荷城,还将神龟所在的山叫做金龟山。

荷城,不仅建城历史悠久,与荷的渊源也较为久远。姚安邑人陶珽,号不退,明万历辛卯中举,庚戌进士,历官七任,初授刑部四川司主事,后曾任福建司员外郎、山西司郎中、大名府知府、陇右道副使、辽东兵备道、武昌兵备道等职。陶不退一生著书立说,所写诗文、书法作品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当时文人所重,被称“海内之绝”。《姚安县志》记载,陶不退曾于姚州古城南聚远楼植荷建爱莲亭,骚客雅集,观莲赏荷,不亦乐乎!时人范渊《题爱莲亭》诗云:“谁构栋川川上亭,望中不用画为屏。渠荷蘸水半池绿,野树侵云一片青。岁月转头忘我老,烟花着眼有谁醒。只今关塞风尘静,闲对芳尊赋白萍。”

(一)

进入农历六月,眼看大暑就要来临了。傍晚之时,朗月高照,在荷城边散步的我,猛然想起天启年间姚安知府李敬可《题爱莲亭兼怀陶不退先生》里面的一句诗:“聚远楼初不计年,爱莲今得见青莲。”

我独自一人漫步,静对着这一池夏荷,这是怎样的清凉?

一轮明月,慢慢爬上柳梢头,挂在荷塘,沉浸在一片朦朦胧胧的烟水间。人影、树影、荷影,影影绰绰,虚幻、缥缈。恍如隔世的亘古情缘,今生只为此时此刻到这里来遇这一塘荷。荷花的异馥,荷叶的清芬,浓郁的弥漫在空气里。

月色笼罩着的荷塘,如一幅水墨画。一池的青翠,此时只是一些浓墨、淡墨的影子。银色月光下泻,柔和地铺在荷叶上,更添了些许神秘。我看见了!一朵菡萏,静立池塘,在这块石头之下,因为离得近,所以看得清。荷城南隅的整个人工湖,大约十亩,我只看得清这一朵!刹那间的心动与沉醉,似电击了一般,如洛神凌波微步于翠盖之上,薄妆粉脸,轻裙碧罗,娇媚动人。

明月越升越高,散步的人也渐渐少了。我静静的站在这里,吮吸着莲荷的清芬,感受荷塘的清幽。偶尔一阵微风吹过,片片莲叶微微颤动,如凝碧的波痕,亦如名家挥毫泼墨,一笔一画,写出曼妙的丰姿。清风入怀,如在仙境。

夜深了!月上中天,莲叶更绿,而月光照不到的地方,却更黑了。荷塘边的树,深深的夜晚,更显得深沉。蛙声阵阵,虫鸣细细,跃动的鱼儿,万籁之音于耳,异常静谧。

远山如黛,明月如练,光影如幻。荷塘如一个轻纱似的梦,流动着大自然的水韵墨色。与明月对酌,与莲荷静坐,此刻我是醉了的!

(二)

农历六月,又被称为“荷月”,顾名思义就是荷花开的时节。读《全唐诗》,太上隐者《答人》曰:“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北宋眉山东坡居士《赠梁道人》诗云:“寒尽山中无历日。”可是,明代才子程羽文则不以为然。他依据山中各种花卉的花期,按月份列出历表,称《花历》,又称《花月令》。其《花历》序云:“花有开落凉燠,不可无历。秘集《月令》,颇与时舛,予更辑之,以代挈壶之位。数白记红,谁谓山中无历也?”程羽文著《清闲供》“月令演”条云:“(六月),莲诞二十四。”又“花历”条云:“(六月),菡萏为莲。”明王象晋《群芳谱》“六月”条下引《花月令》“菡萏百子。”

荷花,又名“菡萏”“芙蓉”。《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释文》云:“荷之言何也,负荷言其叶大。”《楚辞·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洪兴祖补注:“《本草》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晋郭璞《尔雅注》:“荷,别名芙蓉,江东人呼荷。”宋邢昺《尔雅疏》:“皆分别莲茎、叶、华、实之名。芙蕖,未发为菡萏。”“北人以莲为荷。”是谓“荷”既是总称,也可以分别指荷花、荷茎、荷叶。北方人还把江东称呼的“荷花”叫做“莲花”。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是称其花。《陈风·泽陂》“有蒲与荷”,郑玄笺:“芙渠之茎也”,是谓茎叶。《埤雅》:“荷,总名也,华、叶等名具众义,故以‘不知’为问,谓之荷也。”一般来说,单称“莲”,特指莲实或莲子;而单称“荷”,则不知为何,故名“荷”,是“何”的谐音,这是《埤雅》解释荷叶、荷花之所以名“荷”的缘故。

(三)

自2013年起,姚安县举办一年一度的“荷花节”,其实就是“荷花生日”,古称“观莲节”或“荷诞”“莲诞”等。据传,这一习俗起源于苏州。《辞源》对“荷花生日”的解释是:吴俗以农历六月二十四为观莲节,亦名荷花生日,并引清顾禄著《清嘉录》卷六“荷花荡”条载云:“是日(农历六月廿四)又为荷花生日。旧俗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此处“荷花荡”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城门“葑门”外二里许。《清嘉录》于“荷花荡”条下还转引清初沈朝初《忆江南》词“苏州好,廿四赏荷花”,原注:“六月廿四日为荷花生日”。这是目前关于“荷花节”起源比较流行的说法。

其实,《辞源》所引并非关于“荷花节”的最早记载。《清嘉录》的作者顾禄是清道光、咸丰年间苏州吴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其事仅见韦光黻《闻见阐幽录》。明末清初的徐崧、张大纯著《百城烟水·苏州》载:“六月二十四日,画船箫鼓竞于荷花荡,观荷纳凉。”清初邵长蘅《冶游》诗云:“六月荷花荡,轻桡泛兰塘。”

葑门观荷在明朝已蔚然成风,《清嘉录》所记葑门荷花荡的盛况实际上是追记的前朝旧事,故称其为“旧俗”。与顾禄同时或稍晚,咸丰、同治年间的苏州名士袁景澜著《吴郡岁华纪丽》卷六记述:“(荷花荡)其地皆洼下田,不能艺禾稼,弥望濆衍,无高堤、桥梁、亭观。土人植荷为生息,花年年盛一方,见惯不鲜,行舟过无采。郡人于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又曰观荷节,倾城而出,至荷花荡观赏荷花。”“(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旧俗,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值荷诞日,画船箫鼓,群集于此……或有观龙舟于荷花荡者,小艇野航,依然毕集。每多晚雨,游人赤脚而归,故俗有赤脚荷花荡之谣。”

袁景澜明确地说他所记的只是“旧俗”,显然不是清中期所能见到的实景。清姚承绪《吴趋访古录》称“(荷花荡)前明于六月二十四游船最甚”。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一“葑门荷宕”条载:“天启壬戍六月廿四日,偶至苏州,见仕女倾城而出,毕集于对门外之荷花宕(荡)。楼船画舫至鱼蠡小艇,雇觅一空。远方游客,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余移舟往观,一无所见。宕中以大船为经,小船为纬,游冶子弟,轻舟鼓吹,往来如梭。舟中丽人皆倩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舟楫之胜以挤,鼓吹之胜以集,男女之胜以溷,歊暑憛烁,靡沸终日而已。荷花宕经岁无人迹,是日仕女以鞋靸不至为耻。”

与陶不退有过交游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经在苏州作官,所著《袁中郎全集》卷十四“荷花荡”条记述:“荷花荡在葑门外,每年六月廿四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渔刀小艇,雇觅一空。远方游客,至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舟中丽人,皆时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如雨。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大约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极矣。”

考察典籍,最早关于苏州葑门荷诞的记载在《吴郡记》,见于清初康熙进士汪灏等奉敕撰《广群芳谱》卷四所引:“荷花荡在葑门之外,每年六月廿四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而极矣。”

查阅《江苏旧方志提要》,名《吴郡记》者有二:晋顾夷撰《吴郡记》一卷,见于《隋书·经籍志》;齐陆道瞻撰《吴郡记》一卷,见于《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另有南朝刘宋王僧虔撰《吴郡地理记》,亦偶称《吴郡记》,如南宋髙似孙《剡録》巻四“古竒迹·戴颙墓”条云“(戴颙墓)县北一里,王僧虔《吴郡记》曰‘颙死葬剡中(嵊县)’”。这三种《吴郡记》的年代最晚不过南朝宋、齐年间,不管《广群芳谱》所引出于哪本《吴郡记》,我们都可以说葑门荷诞习俗“荷花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以前的东晋南朝时期。

(四)

众所周知,莲花与佛教关系密切。譬如《大智度论》(卷十)载,莲华有三种:一是人华,有十余叶。二是天华,有百叶。三是菩萨华,有千叶。释迦降生之际,周行七步,足下莲生七朵,此花为人花,表示释迦为人中之尊;感得九龙沐浴,天女散花,此花为天花,非凡间所有,表示释迦出生的功德,不可思议;池上有千叶金莲盛开,此是菩萨花开,表示释迦将成佛道,度化无量群生。

释迦牟尼出家后,经过六年雪山苦修,发现外道的苦行无有实义,在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后,在尼连禅河沐浴,在菩提迦耶的一棵大树下,铺上吉祥草,开始了对生命的反省与内观禅修。佛陀成道后,他打坐修行的座位叫莲花座,他修行的盘坐方式称莲花式。十方世界一切佛及菩萨,也安坐莲花台上。据《入大乘论》(卷下)载,第十地菩萨生于摩醯首罗天王宫,坐于宝莲华王座而成佛。《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等,皆坐于宝莲华上;众生临终时,彼佛等持莲台来迎九品往生之人。

佛陀以莲华表示众生本有之心。而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的净土宗,就被称为莲宗,其所倡导之往生净土称莲邦,念佛之人为莲士,念佛往生弥陀净土之人,皆在莲花内化生,喻如母胎,称莲胎。弥陀四十八大愿中的廿四愿为“莲花化生愿”,即往生极乐国的人,不受胎生卵生湿生,都是莲花化生。中国古代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译《佛说四十二章经》即云“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  

姚安县佛教历史文化悠久。距离县城十二公里的光禄龙华山活佛寺,又名龙华寺,现在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后唐天祐年间,距今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最早记述佛教历史的《魏书·释老志》载:“魏明帝曾欲坏宫西佛图(浮图),外国沙门乃金盘盛水,置于殿前,以佛舍利投之于水,乃有五色光起,于是帝叹曰:‘自非灵异,安得尔乎?’遂徙于道阙,为作周阁百间。佛图(佛塔)故处,凿为蒙汜池,种芙蓉(荷花)于中。”

六朝时期,佛教已兴盛于南方。杜牧《江南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这是关于荷花插花艺术的最早记载。根据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推断,“荷花节”就是起源于苏州葑门荷花荡的赏荷观莲习俗,属于中国本土产生的传统节日之一,与佛教并无直接关系。

(五)

很久以前,我就想写一篇以莲荷为题目的文章,可是总难以下笔。不知为什么,只是越美的东西越觉得神圣,以至于反而“疏远”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莲子是爱情的象征,故“荷花节”的起源与历史上的浪漫爱情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曰“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我们一般都认为,“莲子清如水”是“怜子情如水”之谐音,表达采莲女爱怜心仪男子的似水柔情与含羞情思。又如《琅嬛记》(卷上)引宋无名氏《谢氏诗源》载:“汉有女子舒襟,为人聪慧,事事有意,与元群通。尝寄群以莲子曰“吾怜子也。”群曰“何以不去心?”使婢答曰“正欲汝知心内苦。”

与莲荷有关的爱情故事,一般彰示女主人追求爱情的主动性和勇敢精神。唐代徐坚《初学记》卷十九“人部下·美丈夫第一”引南朝宋刘敬叔撰《异苑》曰:“鄢阳陈忠女名丰,邻人葛勃有美姿。丰与村中女共聚络丝,戏相谓曰‘若得婿如葛勃,无所恨也。’”冯梦龙《情史类略》卷三“情私类·晁采”引元人撰《贾氏说林》详载此事:陈忠有女,名丰。邻人葛勃,有美姿。丰与村中女子戏相谓曰:“得婿如葛勃,无恨矣。”自是丰与勃屡通音问。七月七日,丰以青莲子十枚寄勃。勃啖未竟,坠一子于盆水中,明旦开并蒂花云云。自此乡人改双星节为双莲节。我想,陈丰“得葛无恨”的典故,也许就是有关“并蒂莲”最早的男女爱情故事了。

(六)

我对着眼前的这塘莲荷,只远观而不亵玩。荷花,很简单,只是心中的荷花,如果我们每个人写出来,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心灵世界都不同。我看过很多名家写的荷花,比如,八大山人的简洁通透、慈悲清静,齐白石的骨力苍劲、闲情逸致。在写荷方面,他俩都是历代绝品佳作。我想白石老人还是输给了八大山人的,八大赢在境界。

无论尘世怎样喧嚣,荷花只在自己的山河岁月里绽放。饮清露,汲月华。独自斟酌,和这个世界总是存有一段洁白的距离,甚至略带薄凉,还有些孤傲,任身边风景变幻。无论是宛立水中央的婀娜,还是被琢成绣帛的隽永,都不改素心如简的初衷。这种与生俱来的脱俗无染,任由风雨侵袭,依然不惊不扰,轻描淡写,甘心情愿只做青山绿水、城市园林里面的那一朵闲花,兀自芬芳!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当岁月悠扬的歌声婉转于耳畔,是谁?在绿叶换装的雨季,将一曲《高山流水》吟唱?我採一荷瓣,安放在如水的流年里,让所有的遇见拂过掌中的记忆,伴随日月流转,如同草尖上的清露,凝结着淡淡悠悠的馨香,在心底蒂结成饱满丰盈的莲。(文/管布坤 图/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