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学习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提案》,已交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姚安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扎实推动我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姚安非遗焕发生机活力,频频在央视等媒体上精彩出圈,成为一张展示姚安良好形象的靓丽名片。
一、非遗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姚安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了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6项、州级14项,县级19项。截至目前,已经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1人,州级非遗传承人27人,县级非遗传承人198人,建设非遗传习所9个,做到非遗传承保护阵地建设全覆盖。完善制度,制定出台《姚安县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姚安县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度传承工作绩效考核办法》《“三非遗”文化传承实施方案》等文件;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近年来,抓好非遗抢救性保护记录,非遗出版再创新高。拍摄并制作完成《再说梅葛》电视专题片,编创姚安花灯、姚安坝子腔、梅葛、姚安莲花落等精品剧目,拍摄《走进迤西文献名邦—姚安》《彝州文府—光禄》视频,2023年拍摄《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精彩出圈。编辑出版《梅葛曲集》《再说梅葛》《姚安花灯集成》《姚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姚安县文化摄影集萃文韵荷城》《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等出版物,拍摄完成姚安花灯、梅葛、坝子腔、莲花落专题纪录片,收集整理非遗传承人档案、促进姚安花灯、梅葛、坝子腔等非遗项目的传承,非遗保护工作再结硕果。
二、非遗工作成效显著
用好用活梅葛、花灯、坝子腔“三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着力打造梅葛文化,建立建设马游坪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左门乡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梅葛、花灯、坝子腔非遗展示厅;把梅葛、花灯、坝子腔“三非遗”全面融合,突出理论宣讲大众化、人文化、通俗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民族文化特色体验区,把彝族文化主题公园、家庭式梅葛传唱体验中心、彝绣展馆等项目建设融入并着力建设传统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组织开展马游梅葛文化节暨乡村村晚、左门彝族芦笙文化节、光禄龙华会舞龙舞狮等重要民俗节庆活动。以“三非遗”为载体编排的《荷城姚安美名扬》《花灯韵》系列非遗广场舞引领健康向上的广场文化。在马游小学、光禄小学、思源实验学校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开展梅葛、花灯等非遗课间操,2023年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景区”“送戏下乡”非遗展演等演出活动112场次,服务观众16.98万人次,举办花灯歌舞、彝族舞蹈、民族乐器等培训班,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和满足。
同时在光禄古镇文昌宫建设“花灯、梅葛、坝子腔”非遗传习所,制定“三非遗”文化传承实施方案,引进知名管理团队,采取公益性演出与商业化运营相结合的模式,丰富“三非遗”展演形式,提升姚安“三非遗”品牌影响力和国内外知名度,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厚植文化底蕴。
三、传承人队伍建设不断培优
近年来,我县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姚安套肠制作技艺、菖河蜂蜜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司刀舞》《羊皮舞》《龙华会》《小邑拉花》4个非遗项目申报为州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菖河蜂蜜非遗工坊、福禄彝绣非遗工坊、彝韵梅葛非遗工坊、靳氏套肠非遗工坊为楚雄州第一批非遗工坊。我县将深入挖掘姚安花灯、梅葛、姚安坝子腔等非遗项目,实施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精谋非遗保护思路,促进非遗传承人授徒及“传、帮、带”工作,使非遗保护工作更加有成效。
四、非遗助力文化旅游发展
近年来,我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配合相关部门加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传承保护申报工作,整合非遗项目资金,加大了非遗旅游路线及菖河蜂蜜、姚安套肠、彝族葫芦笙、彝族刺绣等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通过非遗文创产品进景区、进民俗,进传习馆,以及节庆文化活动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让姚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非遗融入了百姓生活,拉动了旅游消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今后文旅局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局将紧紧围绕姚安县“一城一廊四产业三定位”的发展思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荷城大地开花结果、根脉相续、永葆活力,奏响文旅融合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新篇章。
最后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29日